——“昆侖石刻”當前存在很多誤解,后續發展……
作者簡介:吳粲又名代蔚,畢業于四川大學。策劃學(策劃經濟學)的開拓研究者;并致力于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時間;還花大量精力研究過希爾伯特幾何、非歐幾何、極限問題及自然哲學。2021年3月偶然發現了與所從事的祖傳工藝——竹簍窖泥法甘蔗酒的相關性,進入三星堆的研究。主要從自然科學的“實證”手段,以及從“人類學”的角度,已經擴展到全球史前文明,相關專業論文投到了世界頂級學術期刊,正在修改或撰寫新論文。
一、對碑刻的部分解讀
筆者前面已經用了2篇文章討論“昆侖、石刻”,并且得出了:此石碑是1日,下午3-5點開始起刻(年、月以后公布)。首刀、第二、三刀,從哪里下刀?就連這些細節都清清楚楚。
有人以為是嘩眾取寵或想以此騙取流量,而實際上這些文章的閱讀量根本不能產生經濟效益。
下面作一些分析,見下圖解讀。
最先起刻第一筆為A箭頭標示處,第二筆為B箭頭標示處。為何這是第一、二筆呢?
●如此多的書法、雕刻大家為何都沒從細節、實踐上分析呢?實在讓人不可思議!
寫過毛筆字或黑板字都會有這種常識,在一張稍大的紙上或黑板上,要寫出可能稍多的內容,時間急或要求不是很高,就用不著打暗格,但必須先要粗略劃分一下版面。
而此石雕版面還是較大,也有幾十個字,正如一些人分析的那樣,雕刻過程并沒有進行劃分規范的暗格,也就靠雕刻者隨手劃分。至于為何不進行非常正規的暗格處理?筆者以后再分析。
所以雕刻者先進行了粗略的劃分,用A、B豎線進行中分版面,然后第三筆開始雕刻當時的大致時間,用的C處圓圈中的字來表示。而此字是甲骨文的“申”,是古代表示時辰的字,即為下午3~5點這段時間。
D字并不是“車”字,而是“東”字的繁體,表示月的第一天“1日”,為何是表示這樣的日期,筆者以后會有非常詳細的分析。
▲筆者為何現在不全部解讀出來,因為官方機構正在組織各類專家并使用各種先進儀器,而他們肯定能正確解讀,然后公布結果,所以筆者不能擾亂了他們的工作步驟。
▲另外,解讀并公布出此碑文,也不屬于筆者份內之事,何時公布出來也取決于本人的事務計劃和安排。
二、目前形成“非真”“即偽”的二元對立觀點,結果是偽命題!
目前形成“真”或“偽”,相應的是“正方”或“反方”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結果都不正確,因為本身并不是“非真”“即假”的二元對立命題。這兩種認識存在對此石刻語義表達不準、界限不清的問題。
1.正方:堅持為真
反方反駁:石碑是秦代所刻?此內容是秦始皇派人來此采藥,涉及了“昆侖”這一關鍵主題?
2. 反方:堅持為假、人為偽造
正方反駁:這塊石碑就立在那里,并且40年前就已經發現它存在,不可能是有人故意偽造吧?有人認為是為了旅游或為了申請學術資金,而不可能40年前就開始醞釀,直到2025年才開始擴大宣傳吧?
3.正、反雙方存在語義表達不準、界限不清的問題。
為真或偽,涉及了2個命題:
(1)是不是秦朝所刻?(2)是否包含了“昆侖”這個主題?
又要分3種情況:
第一,是秦朝所刻,而并沒有“昆侖”這個主題;
第二,不是秦朝所刻,但有“昆侖”這個主題;
第三,不是秦朝所刻,也并沒有“昆侖”這個主題。
這里面就存在:是要符合(1)所刻時間;(2)包含“昆侖”這個主題,其中的二個因素才為真,只要一個不具備就為偽;或者,只要具備其中一個因素就為真。
(1)此塊石刻碑文40年前就已經發現它存在,為了旅游或為了申請學術資金有意偽造,可以肯定排除,那么就肯定為真。
(2)大家最關心的是:是否為秦代所刻以及是否含“昆侖”這個主題才是焦點。
碑文是不是表達的此意呢?如果沒有即為偽?就得出最先發表的社科院研究員仝濤牽涉作弊。
得到此結論是缺乏邏輯性,理由:因為對石刻碑文的解讀只代表他自己的見解,他把想法發表出來,僅僅代表他的看法。其他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然后:認可或否定。若不認同,就對碑文做出自己的解讀。
因為本身并不存在,要求強行認可仝濤的解讀。
而北京大學辛德勇教授根據他的專業,對此認為是“一眼假”,為此還遭到一些網民的攻擊,認為他得到結論太草率。而這些攻擊他的網民,根本沒有看他得到結論時所做的清晰地界限:“銘文如釋文所釋,鄙人高度懷疑乃今人偽刻”,他僅就“所釋銘文”,而沒有延展到:石碑刻文本身存在的真假。
因此不能形成“非真”“即偽”的對立觀點,這屬于公共探討問題的范疇,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
(3)石碑刻文都為真,但為其他朝代、雕刻的也是其他內容,并無“昆侖”這個主題。
這種情況也不為“偽”呀。
因為石碑和刻文本身就是真實的存在那里,而且40年前就人目睹過,憑什么能得出是“偽”呢?至于,有人要解釋為是秦代所刻并且含有“昆侖”這些能引起人關注的焦點元素,那也只是某個人或一些人的解讀,也并不帶有強制性讓其他人認可,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已。
●結論:所以此石碑刻文并非就是一個二元對立的命題,“非真”“即偽”。雙方針鋒相對形成的結論實質是偽命題。
4.如果石碑刻文并非秦代所刻,也不涉及“昆侖”的焦點主題,是否就毫無價值或價值不大?
答案:不一定。關鍵要看碑文究竟是什么內容?還有究竟是何時所刻?
三、后續發展
接下來要做的是有關部門通過科學鑒定,得到答案。
●現在有很多技術:能用碳十四測年技術、也能依托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影像采錄技術、深度測繪技術、信息成像技術疊加形成的對石碑刻文達到最終的檢測答案,這些技術都已經很成熟。
可能出現的結果:
(1)內容是不是涉及“昆侖”的主題。如果涉及當然是皆大歡喜。學術意義非凡,也可作為旅游資源,但如果不涉及,后續是否還有意義?
(2)究竟是何時所刻?
A. 如果是秦代,但不涉及“昆侖”有無價值?
B.不是秦代,但涉及“昆侖”有無價值?
C. 不是秦代但還是有幾百年歷史,也不涉及“昆侖”有無價值?
D.如果是當今幾十年內所刻,也不涉及“昆侖”有無價值?
●根據筆者對此石碑刻文所作的包括細節等方面的解讀,建議不要做年代鑒定,可能會出現出乎意外的結果。
如果對所刻年代進行檢測,存在以下結果:
(1)要么無法檢測出;(2)檢測出了也不敢公布;(3)檢測出了并公布,因結果完全出乎意外,會引起一片嘩然!
四、最核心的問題:始終都是碑文內容究竟是什么?
●不知大家看到沒有:無論怎樣的過程,最核心問題還是要解讀出此石碑刻文的內容!
上篇文章也談到了,為何筆者能解讀此石刻?主要是因為此碑文核心涉及的是甲骨文理論。必須用筆者建立的甲骨文新理論才能解讀,并且此碑文正好可以檢驗甲骨文傳統解讀方法與筆者的新方法孰是孰非?
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古代某地有一位善于思考問題者,根據自己的經驗發現本地將會遭到洪災,于是天天呼吁村民造船抗洪,但盡管他講破喉嚨,也無人理他,甚至遭到嘲笑。后來洪水真來了,因為他事先造船,渡過了洪水災難。
筆者從2021年開始便發現了甲骨文傳統解讀理論存在很大問題,并一直呼吁,但沒有人理會筆者,甚至還遭到嘲笑。結果這次正好出現了一塊石刻碑文,大家才感到力不心,涉及的正是甲骨文理論。
這就如前面發生的故事一樣:平時哪怕怎樣呼吁都沒人理會,只有當出現重大事件無法解決時,才能引起重視。
五、筆者預測和推演
文旅部門和當地政府做了此碑文所刻的年份檢測后,他們的工作就此結束。
但并不意味對此石碑刻文的研究就完全結束,后續將由筆者與另外更高級別的機構入場。同時會掀起第二波高潮。
如果有人質疑筆者是故弄玄虛或嘩眾取寵,到時若有出入,可以抗議讓平臺封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