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人剛剛去世,本該是大家安靜緬懷、送他最后一程的時候,但在天津大悲禪院,達云法師的身后事卻因為幾樣擺在靈堂里的器物,引來了網上一場罵戰。
起因是有人注意到他用的茶壺、碟子看起來挺精致,還有人說香爐像是鍍金的,照片一傳到網上,評論區立刻炸了鍋,不少人沖著這些“講究”器物開始批評。
“這還叫出家人?”
“怪不得死得早,是報應!”
還有人直接否定他一輩子的修行,說他根本不像個真正的和尚,問題是,大家對和尚這個身份本來就抱有很多理想化的幻想。
很多人覺得,和尚就應該吃苦、穿舊衣、住破廟,最好過得清苦到極致才叫“修行”,只要看到和尚的生活有點“講究”,就馬上覺得他“破戒”了,是假的是裝的,但這種想法真的是公平的嗎?
達云法師是個在廟里忙了幾十年的和尚,不是神,也不是那種不沾煙火氣的傳說里的人,他是實實在在的人,也得吃飯、干活、睡覺,還得管著整個廟的大小事兒。
大悲禪院不是個小廟,一年要接待很多香客、處理各種事務,這些都要人來操心,他不僅是個修行人,還是一位管理者,甚至也是某種社會角色的承擔者。
哪怕那套茶具真的是好東西,也很可能是香客供的、或者是用于正式接待,不一定就代表他本人生活奢侈。
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對和尚的要求其實是一種“去人性化”的幻想,一旦他們的行為不符合“清苦到底”的標準,就立馬成了攻擊對象。
哪怕一個人剛去世,大家也能盯著他用的茶壺大做文章,這種現象反映的不是出家人道德水平有多低,而是我們這個社會太容易用標簽和刻板印象去評判別人,活著的時候被苛責,死了還不被放過。
如果大家不只盯著那幾件茶壺、香爐,而是愿意多看一眼達云法師去世前的照片,或許就不會輕易下定論了,那張照片里,他臉色灰暗,嘴唇發紫,一看就是身體撐不住了。
這分明是一個人快被累垮了的狀態,真相很簡單,他不是被什么富貴病纏上,而是硬生生累死的,達云法師從來不是那種一心清修、關起門來念經的和尚。
他一直在外頭奔波,寺廟里大事小事都要管,還主動參與社會上的事,幾乎沒有停下來過,他是那種“事不在身邊也得管一管”的人。
比如每年寺里搞臘八施粥活動,他不甩手當領導,而是從籌備到現場協調都親自盯著,寺里搞環保,雨水回收系統就是他親自推進的,還有書畫展、扶貧幫困、公益講座,哪一樣不是他自己跑前跑后?
而且他不僅關心寺院內的事,還經常參與地方的社會議題,連養老政策、地方產業發展這樣的“俗事”,他都關注。
他做的事早就超出了一個出家人的傳統職責,他活得像個“僧人+社會人+公益人”的三合一螺絲釘,哪里有空缺就往哪兒補,從不推脫。
很多人以為和尚就是“看破紅塵”,但他不是,他并不逃避塵世,反而主動跳進去承擔,他不是追求什么物質享受,而是認準了一種責任。
別人可能看他外表風光,活動一個接一個,場面很大,其實背后是日復一日的過度操勞。他是那種看著像是在“享受清?!?,實則是“燃燒自己”的人。
最終他猝死于突發心梗,就像一根長期拉緊的弓弦終于斷了,根本沒有預警,也沒來得及緩一口氣,他不是死在香爐茶壺邊上,而是死在了日復一日拼命做事、凡事都扛身上的高壓里。
他撐著的那些事,別人未必能接得住,他留下的那份責任感,也不是幾句“出家人不該用好東西”能蓋得過去的。
當網上還在圍著幾張照片吵個沒完,真正棘手的麻煩才剛剛開始,外界盯著那幾個茶壺、香爐不放,可寺里的人知道,達云法師的突然離世,把一堆實打實的工作都擱下了。
很多事都不是“以后再說”的小事,而是“眼下就得有人接”的燙手山芋,比如他每年會向南開大學捐款助學,總共承諾了六十萬元,分年發放,現在他人突然走了,后續的款該怎么撥?
再比如,一場原定11月舉行的佛教研討會,他是主要策劃人,安排了不少具體內容,現在人沒了,會議也許還能照常開,但效果、進展、準備工作,肯定受影響。
他推動的環保試點項目,本來剛啟動、準備擴大,現在沒人對接、沒人協調,很可能不了了之。
寺廟不是自動運轉的機器,背后是人推著走的,法師這一走,不是簡單少了一個人,而是整個系統的中樞突然斷了。
更現實的是,寺廟不得不暫時關閉,僧眾既要處理哀悼情緒,也要盡快選出新住持,寺務不能長期停擺,但很多事情沒辦法等,學生在等錢、項目在等批復,大家的生活節奏被打亂,卻沒有太多緩沖時間。
可與此同時,外面的人還在“抓茶壺說事”,在網上對他生活細節展開道德審判,有信眾后來出來解釋,那些靈堂上的“講究”器物根本不是法師生前私人物品,是信眾為他布置靈堂時精心挑選的,想用最體面的方式送他一程。
結果這些原本代表敬意的東西,卻被斷章取義成他“愛享受”的鐵證,諷刺不諷刺?
他不是留下了一套金碗銀杯,而是留下了一攤子實事,那些沒做完的捐助、項目和活動,他生前做了什么,才是重點,他臨終留下多少責任,才是焦點。
而不是用什么茶具、擺了什么香爐,外界吵完這一陣總會散場,但寺里的人得繼續生活,那些學生、項目、安排都得有人接力。
最后值得問一句:一個這樣肯干事、能扛事、做事不留退路的人,如果沒了,誰能接得上?又有多少人愿意接得上?相比茶具,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類人的稀缺和流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