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西安,正午陽光把柏油路曬得發燙,出行的路人“全副武裝”抵擋著紫外線的“侵襲”,還有的人攥著紙巾不停擦拭額頭的汗。氣象部門連續發布高溫預警,這座古城正經歷著年度最熱的“燒烤模式”。然而在地表之下,另一番清涼天地正悄然舒展——散布在城市各處的防空洞納涼點,正以25℃左右的恒定溫度,成為市民躲避熱浪的“秘密基地”。
天然“空調房” 清涼來襲
7月16日,下午兩點,記者走進西安人防納涼中心,沿著通道往里走,一股涼爽氣息撲面而來,與洞外近40℃的高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里全長400米,設兩個出入口,洞內溫度常年穩定在25℃左右。潔白的拱形天花板上,明亮的燈光有序排列,十余面人防知識展板整齊擺放在兩側,墻上還懸掛著皮影戲、剪紙、陜西非遺作品、風光照片,讓空間更顯溫馨明亮。
“一進來就涼快多了,這里簡直是天然的‘空調房’。”市民張大爺說。他幾乎每天都來這兒納涼,“早上在家吃完早飯,休息一會兒就過來,下午五六點再回家吃飯,在這兒看看報紙,一天就舒舒服服過去了。”
西安人防納涼中心可同時容納400人,設施一應俱全。按提示操作即可連上信號滿格的免費Wi-Fi,中心還為市民提供飲用水、電視、衛生間、象棋、書籍等,更貼心設置了兒童玩樂區,擺放著適合小朋友身高的彩色桌椅,讓帶孩子的家長能安心納涼。
56歲的王奶奶正帶著孫女寫作業,她說家就住在附近,每天帶孩子來這兒讀會兒書、寫寫假期作業,“這里面挺舒服的”。
洞藏涼意 市民的“心頭好”
“這里面25℃,比家里空調舒服多了”。當西安地表溫度突破40℃,在安東街人防納涼中心這里已聚集起納涼的市民。這個全長1000米的地下空間,是西安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納涼中心,可同時容納1200人。
沿著防滑樓梯下行,潮濕的涼意漸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放置在一側的200余套桌椅,方便市民休息。多臺除濕機時刻運作,保持洞內干燥舒適。這里還設有多處免費熱水供應處,滿足市民的飲水需求。電視、報紙雜志一應俱全,免費Wi-Fi覆蓋整個納涼中心,讓市民在納涼的同時,也能了解外界的信息。
洞內清涼舒適的環境與豐富的便利設施,贏得了市民的交口稱贊,成為他們消夏的優先選擇。剛放假的大學生李凡是第一次來,“剛吃完飯實在太熱了,來這里避暑,環境挺好的,會推薦給朋友。”“最近常帶孩子來這里,又涼快又舒服,孩子可以在兒童區玩耍,我也能放松一下。”市民李女士說。
防空洞里的民生溫度
今年新開放的西安市人民體育場人防納涼點,為市民提供了更多選擇。該納涼點由9308人防工程基礎上改造建設而成,改造后的納涼中心配備專人管理、專人服務,實現通水、通電、通WiFi信號,并配備充足飲用水、桌椅、書報、防暑藥品等便民設施,還新增了乒乓球桌運動器材,讓這里成為了“避暑健身房”。
這些納涼點的舒適體驗,背后是一套成熟的保障體系。每年6月前,西安市都會對納涼中心進行升級,實現 “五通八有”,即通水、通電、通手機信號、通高清電視、通無線網絡;有納涼須知、有溫馨提示、有茶水、有桌椅、有書報、有防暑藥品、有時事宣傳內容、有公益活動的標準化設置,確保以齊全的設施、整潔的環境、周到的服務迎接廣大市民群眾。
這些深埋地下的空間,早已超越了“避暑工具”的意義。從歷史的見證者到民生的服務者,防空洞正在酷暑中書寫著一份清涼的民生答卷。
本報記者 周生來 候思宇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