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治理的版圖上,趙巷鎮正以村居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支點,撬動著社會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如今的趙巷鎮,一個個村居綜治中心如堅實堡壘般扎根社區、村落,它們不僅是矛盾糾紛的“化解站”,更是平安建設的“橋頭堡”和民生服務的“連心橋”。
矛盾糾紛有了“說理堂 ”
早上8點多,中步村綜治中心就迎來了第一波“訪客”。原來是村民張大伯和李嬸因為菜地沒有明確界限,產生了糾紛,吵得不可開交。“別著急,有話咱們坐下來慢慢說……”綜治干部小朱快步上前,一邊安撫兩人情緒,一邊迅速啟動“三所聯動”調解機制,聯系社區民警和法律顧問火速趕來。
“張伯、李嬸啊,咱鄰里幾十年了,為這點地紅臉多不值當!您二老真要較真,贏了官司傷了情分不是?”綜治干部小朱耐心勸道。同時在當天上午,相關職能部門就拿出了當年的測量依據,由于時間久遠,當初劃分的標記又過于簡單,這才導致了現在的邊界模糊。法律顧問按照《民法典》向村民解釋了土地法規,綜治干部又從鄰里情分入手進行勸說,終于把一場差點激化的鄰里矛盾,在三個小時內圓滿解決了。
而在以前,遇到這類糾紛,大家得在村委會、派出所之間來回奔波,可問題卻像一團亂麻,越拖越復雜。但現在就不一樣了!走進中步村綜治中心,人口管理、人民調解、法律咨詢等6個服務窗口一字排開,通過建立“1+6+13”基層治理體系(1個黨總支、6個微網格、13個客堂間)讓群眾辦事不再東奔西走。
應急聯動織密“防護網”
一天深夜,平安志愿者老錢在巡邏時,發現一個弄堂里冒出了煙霧。“當時巡邏到這里時,聞到一股煙味,趕過去一看小巷里已經煙霧彌漫了,隱隱還有點火光在跳動。”老錢心有余悸地回憶道。他立即通過新鎮居委會綜治中心的應急聯絡群上報情況。綜治中心值班工作人員收到通知后,立刻趕往現場,所幸火勢較小,第一時間就撲滅了。經過現場調查,原來是有人隨意丟棄未熄滅的煙頭,引燃了周圍的閑置紙箱。事后,居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還好發現及時,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趙巷鎮村居綜治中心的應急聯動機制,是守護轄區安全的“智慧神經網”,從老錢發現火情的“秒級響應”到最終化險為夷,背后是一套環環相扣、高效協同的運行體系。應急聯動機制的高效運轉,始于遍布社區的 “千里眼” 和 “順風耳”。以平安志愿者、網格員為核心的基層力量,構成了機制的“神經末梢”,讓任何細微的安全信號都能第一時間被捕捉。機制的穩定運行,離不開“預案閉環”的支撐。針對火災、燃氣泄漏等常見突發事件,綜治中心制定了“15分鐘處置流程圖”,明確了“誰來做、做什么、多久做完”,為有序、快速處置此類突發事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民生難題搭上“直通車”
位于新城一站大居片區的華秀社區,房屋入住率高,人員結構復雜,隨著小區內私家車輛的不斷增加,現有車位已遠遠無法滿足業主使用需要,因車位問題所帶來的投訴不斷。華秀居委會綜治中心積極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深入調研停車現狀,牽頭搭建平臺,組織各相關方進行溝通協調,探討研究周邊增設車位的可能性。最終經過對交通流量以及安全因素的考量,在華中苑周邊秀沁路北側增設了40個夜間及節假日臨時停車位,極大緩解了居民停車難問題。
“以前每天停車都要靠‘搶’!現在增加了臨時停車位,即使下班回家晚了也能停到車了。”華秀社區華中苑的居民張先生下班后,直接將車停在了小區外的夜間臨時停車位上。
從糾紛解決到守護平安,再到服務民生,村居綜治中心正以規范化的建設、精細化的服務,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具效能,成為群眾心中的溫暖港灣。
資料:區委政法委
編輯:胡小凡
責任編輯:郭苗苗(首席)
終審:賈彥秋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
上觀號作者:綠色青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