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杜春娜 通訊員 孔雪
為勾勒“藝術市中”生動圖景,讓藝術賦能城市發展的美好愿景落地生根,濟南市市中區十六里河街道扎根本土特色,瞄準五大行動發力,推動文化藝術與基層治理、鄉村振興共發展,努力把轄區打造成既有文化底蘊、又有藝術暖意的活力街區,讓居民在日常里觸摸藝術溫度,感受發展活力。
夯實文藝陣地
構筑藝術服務“新支點”
十六里河街道圍繞“全域覆蓋、分層服務”的目標,依托“街道—村居—網格”構建起“三維立體”藝術矩陣。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黨建廣場、公園等資源打造文藝陣地,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濃厚的藝術氛圍。
石崮溝村的“農耕文化展示館”別具一格,館內陳列著古老的農耕器具,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歲月;“手造學堂”里,傳統手工藝人耐心地傳授技藝,讓古老的手藝得以傳承;“非遺工坊+電商直播”平臺的搭建,更是讓傳統手工藝煥發出新的生機。領秀城森林公園、體育公園和望岳康體公園已然成為轄區文藝愛好者的“精神家園”,隨樂起舞的舞者、揮筆繪景的畫家、放歌抒情的歌者讓公園成為了轄區的藝術“殿堂”。愛書客、想書坊、麓府書院等文化場所精準定位客群,創新開展脫口秀、讀書分享會等活動,既充滿了煙火氣,又散發著書卷香。
扮靚城鄉品質
打造藝術景觀“打卡地”
秉持“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理念,十六里河街道大力推動公共空間藝術化改造。石崮生態園區將自然景觀與文化體驗完美融合,“喊泉”“擊鼓”等互動項目讓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到樂趣;瓦峪溝村與石匣村用壁畫和浮雕裝扮街巷,使鄉村風貌煥然一新;玉函山摩崖龕窟造像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通過進行系統性保護修繕與特色宣傳推廣,讓這座“濟南版莫高窟”成為網紅打卡勝地;領秀城紅葉谷公園四季皆景,春天繁花似錦,夏天綠樹成蔭,秋天楓葉似火,冬天銀裝素裹,讓大自然成為了孩子們最好的“藝術”老師。
激活文藝服務
奏響惠民利民“最強音”
十六里河街道以“精準化供給、沉浸式體驗”為導向,創新文藝服務模式。針對中老年群體,推出“紅歌頌”“金話筒”等活動,推進公益電影放映工程,滿足他們的懷舊情懷和社交需求;針對青年群體,打造“輕量高效”的文藝補給站,開設青年夜校、工惠課堂,將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融入課程,讓青年在碎片化時間里釋放壓力,提升藝術素養。全年開展“文化進萬家”活動230余場,“泉在濟南”系列活動160余場,公益電影放映192場次,讓文藝服務惠及廣大群眾。
深耕文藝創作
培育藝術發展“新動能”
十六里河街道積極探索“社會組織+專業培訓”模式,對接轄區資源開展藝術講座與技能課程,為藝術創作隊伍注入新的活力。構建“政府+機構+協會”聯動機制,在福康社區打造“藝心福務”文化品牌,為13支專業藝術隊伍建立電子檔案,與濟南市總工會、市中區文聯等單位合作設立女職工培訓學校、社區文聯及多個藝術創作基地,形成“專業力量下沉+本土人才培育”的雙軌模式;瓦峪溝村依托“文化大院”成立了“老年紅歌團”“圍山書社”“‘眾山小’書畫院”“非遺大鼓”等藝術社團,黨員帶頭組織活動、開展教學,極大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融合科創力量
激活藝術產業“新引擎”
十六里河街道拓展“藝術+”融合路徑,依托濟南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舜博創意產業園、書苑廣場等科創載體,為藝術產業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濟南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聚焦“藝術+科創”核心定位,舉辦“泉城杯”國際創新設計大賽等千余場活動,聯動省內制造企業開展137批次需求對接,推動藝術設計與工業制造深度融合;舜博創意產業園聚焦“藝術+產業”融合發展,脫下了老倉庫的“工裝”變身創意“夢工廠”,“印刷主題公園”“達人的一天大型墻繪”“咖啡充電站”“出版經典閱讀墻”等特色新潮元素的融入,呈現出文化藝術與現代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氣象;書苑廣場聚焦“藝術+體驗”場景設計,打造集人文、創意、藝術、生活、教育及商業配套等多方面于一體的文化藝術情景式生活中心,持續開展安徒生插畫展、星光夜市等系列主題活動,有效填補了濟南南部文創產業空白。
藝術之花,灼灼其華。接下來,十六里河街道將繼續圍繞“藝術市中 韻動之城”目標,不斷深化文化藝術與產業、民生、鄉村振興的融合,讓藝術之美成為南城最亮麗的名片,為“藝術市中”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