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綻芳華 鄉野譜新篇
在基層治理的星河中,她是閃耀微光——以信念照亮搬遷群眾的迷茫;在鄉村振興的畫卷里,她是實干畫筆——勾勒婦女創業的鮮活圖景。作為宋家溝村婦聯干部,李愛嵐扎根鄉土十二載,將"娘家人"的溫情融入脫貧攻堅,以"領頭雁"的擔當助力鄉村振興。她用女性堅韌助力脫困增收,在婦女心間播撒技能火種,讓新村民從"異鄉客"變"當家人",更帶領宋家溝婦女將平凡日子過成紅火光景。
一、脫貧路上的“破冰者”
在易地扶貧搬遷的宋家溝村,李愛嵐化身“破冰者”,為婦女們開辟出“旅游+創業”的嶄新道路。她逐戶走訪動員,將閑置農家院改造成熱氣騰騰的農家樂,把手工碗托、莜面等鄉土美食打造成熱門美食。劉林桃的碗托攤年收入增加2萬元,吳愛蘭的雜糧攤成為“農家味道”的代名詞,鄭仙仙的農家樂賓客盈門,任明蘭的剪紙作品深受游客喜愛。曾經陌生的新村民們,在創業熱潮中緊密團結,共同融入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
二、創新工作的“巧織者”
李愛嵐充分發揮組織才能,牽頭成立“巧娘創作組”“旅游接待組”等七個特色小組,如同織就一張精密的發展網絡。
手工創作組鼓勵婦女發揮特長,任明蘭等剪紙愛好者在此切磋技藝,用剪刀勾勒美好生活圖景,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旅游接待組開展標準化培訓,讓農家大嫂搖身一變成為景區“代言人”,用熱情迎接八方來客;家事調解組穿梭于村頭巷尾,用耐心和智慧化解矛盾糾紛,為村莊和諧穩定保駕護航。
三、文化浸潤的“播種者”
李愛嵐深知,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的富足,更是精神的豐盈。她精心策劃一系列文化活動:普法課堂讓法律知識深入人心,“最美家庭”評選樹立文明榜樣,紅歌活動唱響愛黨愛國情懷,“好家風故事分享會”則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鄉村文明。在她的努力下,村莊的文明底色愈發鮮亮,精神風貌展現出更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從窯洞土炕到景區民宿,從農耕勞作到指尖創業,李愛嵐用十二年歲月詮釋基層婦聯干部的擔當:是沾滿泥土的足跡,是裁出希望的剪刀,是開拓坦途的肩膀。當碗托攤成為“舌尖打卡”熱門地,當調解室盛滿笑臉,她始終是挽著褲腳的"娘家人"——讓婦聯旗幟在鄉村振興一線飄揚,讓巾幗力量在基層熱土扎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