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披露,特朗普在近期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通話中提出驚人提議:“你敢轟炸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嗎?”澤連斯基回應:“只要美國提供武器,我就敢。”特朗普當即表示支持,認為“只有讓俄羅斯知道疼,才會認真談判”。2025年7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與北約秘書長呂特的會晤中宣布:若俄羅斯未能在50天內與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加征100%關稅,并對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實施“次級制裁”。同日,特朗普逆轉了此前暫停軍援的立場,承諾美制“愛國者”防空系統將在“幾天內”運抵烏克蘭,費用由北約承擔。
這一強硬轉向的背景,是特朗普對俄烏停火進程的挫敗感。特朗普最近煽動性的言論暴露了美國策略的極端化。自2025年1月上任以來,特朗普之前曾6次與普京通話,承諾“24小時內結束沖突”,甚至暫停對烏軍援,批評拜登政府“過度援助導致美國軍備短缺”。然而俄烏談判陷入僵局:普京堅持要求烏克蘭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以及烏克蘭的“去軍事化”,而烏方則拒絕領土讓步。7月初,特朗普公開表達對普京的“強烈不滿”,指責其立場“毫無意義且充滿廢話”,直言俄方“多次毀約”。
戰場態勢加劇了特朗普的焦慮。俄軍在7月5日至11日發動6波導彈集群打擊,使用“匕首”高超音速武器轟炸烏軍工企業及征兵中心,造成烏軍8860人死亡;7月9日單日發射728架無人機,創開戰以來最高紀錄,烏軍防空系統幾近崩潰。與此同時,烏軍陷入兵員危機,2025年上半年登記逃兵案件達10.7萬起,前線日均炮彈發射量不足俄軍1/10。面對俄軍夏季攻勢,11萬兵力猛攻頓巴斯和朝鮮1200萬發炮彈支援下的火力優勢,特朗普的“轟炸莫斯科”提議實為代理人戰爭邏輯的一次冒險延伸。
若烏克蘭真動用美制導彈襲擊莫斯科與圣彼得堡,將突破俄羅斯劃定的“絕對紅線”,觸發遠超克里米亞大橋事件的毀滅性報復。現在的俄羅斯雖然面臨很多困難,但是也絕非“黔驢技窮”,俄羅斯尚未動用的反制手段至少包含四張底牌。
戰略轟炸全面升級是首要選項。俄軍已展示遠程打擊能力:7月12日使用“匕首”導彈精準摧毀烏軍工企業及“愛國者”防空系統。如果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遇襲,俄可能動用庫存的200枚“鋯石”高超音速導彈,以10馬赫速度突破防空網打擊基輔政府中樞,并集中月均5000架無人機攻擊烏克蘭電網系統,疊加網絡攻擊使烏能源系統全面崩潰。開辟第二戰線是另一張王牌。俄白聯軍已在白烏邊境集結5萬兵力,可直插基輔后方。2024年俄借道白俄攻占庫爾斯克州的戰術可能重演,迫使烏軍兩線作戰。同時,俄羅斯可能通過中東代理人分散美國注意力,伊朗近期向俄提供4000架自殺式無人機,換取俄制導彈技術,其支持的武裝組織可能襲擊中東美軍基地。
核威懾模糊化將成為關鍵施壓工具。普京在7月13日警告:“當西方無視俄羅斯主權時,我們唯有展示捍衛未來的能力。”俄可能將戰術核武器前沿部署到加里寧格勒,從這里發射導彈20分鐘可覆蓋柏林,或者升級核演習為實戰預警。盡管西方質疑俄核威脅的可信度,但俄方通過更新核學說降低使用門檻,2024年11月曾迫使澤連斯基放棄武力收復克里米亞的計劃。全球能源糧食杠桿則是經濟反制核心。俄黑海艦隊雖受損嚴重,但仍可封鎖烏克蘭港口的糧食出口,推高全球糧價,2024年退出黑海運糧協議后小麥價格暴漲30%。同時,俄已暫停對波蘭、保加利亞的天然氣供應,如果全面切斷管道氣,歐洲氣價或飆升至每兆瓦時200歐元,引發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等企業的停產潮。
烏克蘭如果轟炸俄本土的核心城市,可能將地區沖突推向全球危機,觸發三重不可控的連鎖反應。
北約直接參戰風險驟增。德國總理默茨7月14日宣布“解除對烏武器射程限制”,允許攻擊俄境內目標。一旦俄報復打擊波蘭等援烏樞紐,可能激活北約集體防御條款。俄外長拉夫羅夫已警告:“若西方基地輸送武器,即成為合法打擊目標。”此時特朗普政府卻深陷國內政治泥潭。其要求北約全額支付軍援,但德國僅提供舊版“愛國者”,芬蘭等國拒絕出資。如果烏克蘭襲擊俄本土,歐洲可能切斷援助自保。同時,特朗普“次級制裁”中印的威脅遭遇到強力反彈:中國握有90%稀土精煉產能可斷供美軍工鏈;印度威脅限制仿制藥出口,沖擊美國40%藥品市場。如果制裁實施,有分析認為美國家庭年支出或增加480美元,將加劇通脹壓力。共和黨內部對此分裂態度非常分裂,鷹派要求“對俄強硬”,農業州則反對俄化肥關稅,因為全美15%的化肥依賴從俄羅斯進口。
更危險的是俄羅斯的“絕地反擊”邏輯。俄國防部評估認為,本土遇襲將賦予其“全面戰爭”法理依據:啟動總動員擴軍至200萬,并對烏決策中樞實施“斬首打擊”。7月14日俄軍已用導彈摧毀頓涅茨克烏軍指揮所,多名軍官身亡。如果復制此模式用于基輔,澤連斯基的生存概率恐怕并不高。
炮火中的頓巴斯已成為這場豪賭的計時器。特朗普的50天停火期限恰恰與俄軍總攻的時間窗口重合,如果烏軍在此窗口期潰敗,俄羅斯將獲得停火的主導權;反之若烏克蘭孤注一擲襲擊莫斯科,普京的報復可能會重繪歐洲的安全地圖。更深層危機在于核威懾邏輯的松動:當擁核大國首都遭遇直接攻擊,俄方劃定的“紅線”已從“領土完整”退守至“莫斯科不被轟炸”。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曾警告:“核威懾的唯一意義是讓敵人相信你會按下按鈕。”此刻,俄羅斯兵工廠徹夜轟鳴趕制彈藥,歐盟加速推進萬億歐元防務計劃,印度煉油商瘋搶中東原油期貨,世界正為一場可能由政治煽動點燃的風險做準備。而這場賭局的真正懸念,或許不在于俄烏是否簽字停火,而在于人類能否承受核時代以來首次擁核大國首都遇襲的連鎖性災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