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今年7月至9月,《亮劍》《懸崖》《闖關東》等一批經典作品將在“重溫經典”頻道播出。消息登上微博熱搜,也成為了人民日報評論探討的話題。
01
老劇為啥“硬核”
經典劇的“不敗”密碼,首先在于其扎實的劇本與鮮活的人物塑造。
《亮劍》首播于2005年,至今已在各大電視臺重播超3000次,評分高達9.5分,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重播率最高的作品之一”。它的成功并非依賴特效或流量明星,而是憑借真實的歷史質感與極具感染力的角色刻畫。李云龍的“亮劍精神”——“明知不敵,也要亮劍!”至今仍能點燃觀眾的熱血。
同樣,《闖關東》劇組輾轉16個城市、橫跨半個中國實景拍攝,還原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生存史詩。而《武林外傳》則以嬉笑怒罵的方式,道出人生百態——“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這些老劇沒有花哨的剪輯,卻憑借“扎根于泥土”的創作態度,讓故事和人物真正走進觀眾心里。
相比之下,當下許多新劇追求速成,劇本單薄、角色扁平,依賴流量明星而非扎實敘事,自然難以經受時間的考驗。近期熱播的古偶劇《書卷一夢》雖以"反套路"設定開局驚艷,卻因后期劇情邏輯崩壞、人物行為前后矛盾而口碑暴跌,被觀眾吐槽“虎頭蛇尾”。同樣,《桃花映江山》首播熱度極高,卻因配角加戲、主線混亂導致集均播放量驟降,成為“高開低走”的典型案例。
這種快餐式創作模式在行業內已成頑疾——制片方為搶占市場,常要求編劇團隊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劇本,甚至出現一部劇由十幾個編劇拼湊的情況。而資本對流量明星的盲目追捧,更讓創作陷入惡性循環。
02
經典IP如何“逆生長”?
數據顯示,2024年2月開播的“重溫經典”頻道,截至今年6月底,在有線電視平臺累計收視時長達26.7億小時,節目累計觀看人次114億。
經典劇的持久魅力,不僅在于其本身的質量,更在于它們在媒介變遷中的“逆生長”能力。如今,《亮劍》的表情包仍是聊天必備,“意大利炮”的臺詞成為玩梗熱評——“二營長,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短視頻二創作品讓老劇煥發新生。
年輕觀眾雖未經歷老劇首播年代,卻通過彈幕、解說、細節考據等方式“考古式”參與,形成獨特的亞文化圈層。《武林外傳》的嬉笑怒罵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被90后、00后重新解讀,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這種“經典再生產”現象,讓老劇跨越代際,持續釋放活力。
03
“吃老本”還能撐多久?
經典劇的繁榮背后,隱藏著影視行業的創新危機。
TVB曾被譽為“造星工廠”,但近年來卻深陷泥潭,5年累計虧損超22億港元,不得不靠裁員和翻拍續集維持運營。2023年,TVB推出的《香港人在北京》《破毒強人》等劇評分均未超過6分,口碑跌至冰點。即便《新聞女王》以8.2分挽回顏面,但依賴情懷的“續集模式”終非長久之計。
內地市場同樣面臨類似問題。廣東電視臺依賴《外來媳婦本地郎》等老劇續命,但觀眾已審美疲勞;綜藝市場頻繁“炒冷飯”,《向往的生活》《王牌對王牌》陸續重啟,業內卻并不看好其未來走勢。資本追逐短期流量,原創力匱乏,導致新經典斷層。
當電視臺和流媒體平臺不斷“吃老本”時,影視行業的未來令人擔憂。
經典劇的“不敗”密碼在于它們超越了單純的娛樂,成為時代精神的載體,承載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共鳴。然而,當行業過度依賴情懷,缺乏創新勇氣時,未來的“經典”將無從誕生。
技術狂飆的時代,回歸扎實敘事、尊重觀眾心智,才能讓今天的作品成為明天的經典。否則“老本”吃盡后,只能留給觀眾一個沒有新經典的影視荒漠。
校對 | 張彥君
主編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