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你知道誰“跨級”提拔的速度最快嗎?
接下來的分析,可能會挑戰你的認知。
因為大家潛意識里認為晉升速度最快的李衛,在這里卻排不進前三。
注意!
這里所說的提拔速度,并非整個晉升過程的“時間跨度”,而是單次跨級提拔中的“品級跨度”。
由此,劇中潛邸奴才出身的李衛,雖然用很短的時間就從縣令升到了兩江總督,但在其晉升的過程中,單次提拔跨越品級的幅度,相對于劇中一些特殊的人來說,并不占優勢。
話不多說,我們步入正題。
其中涉及到具體官員的品級判定,以劇情設定與原著《雍正王朝》為參考,具體品級以《清史稿》為標準。
我們先立來看雍正麾下的三員大將——李衛、田文鏡和年羹堯的晉升情況。
李衛
在劇中,李衛步入仕途開端,是年羹堯升任四川巡撫之后,李衛被老四派去暗中監督年羹堯的一舉一動。
在這期間,李衛邁入官場的第一步,出任的便是正七品的知縣
“報告主子一個好消息,奴才當知縣了。”
由于之前李衛只是老四的奴才,沒有品級,因此這一次提拔對于李衛來說,不僅完成了“民到官”的轉變,還整整跨越了3品6級。(注計算方式:從九品、正九品、從八品、正八品、從七品、正七品)
隨后在老十四擔任大將軍王,年羹堯出任陜甘總督,不久李衛再次返回四爺府,就又從縣令升為了正四品的糧道:
“做糧道了,小氣得連轎錢都舍不得了?你不嫌寒磣,可人家翠兒大小也是個四品夫人。”
而這一次從正七品縣令到正四品糧道的晉升,又是一次3品6級的跨度。
而等老四于暢春園繼位,在山西諾敏藩庫造假案爆發的前夕,再次出場的李衛已經成為了陜西的布政使。
鄔思道:“倒是這里面吶,透著有關你的好消息嘞。你來看啊,這明詔朝廷發給各省總督和巡撫的,你才是一個布政使呀,為什么給你也發了一份?”
李衛:“你是說,皇上要升我的官?”
由于布政使的品級是從二品,這一次李衛提拔的跨度是2品3級。
而從布政使之后,雖然李衛又陸續完成了從山西布政使到江蘇巡撫,以及從江蘇巡撫到兩江總督的晉升,但兩次晉升卻都不屬于跨級提拔,而是正常晉升。
在《清史稿》中,康熙與雍正朝巡撫的官階是從二品,而總督的官階是正二品。
但在實際提拔中會存在“加銜”的情況。拿比較常見的情況來說,巡撫加“兵部侍郎銜”品級是正二品,而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就能達到從一品。
基于這種情況,李衛由從二品的布政使升為正二品的巡撫,就是正常晉升;而從正二品的巡撫再升到從一品的總督,還是一次正常晉升。
由此,李衛在劇中單次提拔的最大跨度,就是前兩次的3品六級。
田文鏡
而雍正的另一個心腹田文鏡的跨級提拔的幅度,基本跟李衛類似,甚至稍遜一籌。
在劇中,田文鏡初遇老四的時候,是一個正七品的揚州知縣,由于他判案遵循“錢多的輸給錢少的”這一原則,被上司揚州知府車銘刁難,處于“革職待參”的狀態,但其品級仍是正七品。
等老四以籌款欽差的身份,強行要來揚州知府車銘的官服,并以不正規的流程委任田文鏡署理知府:
“田文鏡,這是車銘的官服,我讓你穿上,委任你署理揚州知府兼欽差行轅籌款購糧處會辦。”
至此田文鏡完成了第一次不正規的跨級提拔,由七品“革職待參”的知縣,晉升為了從四品的揚州知府。
這個跨度是3品5級,略遜李衛一籌。
等老四完成江南籌款賑災任務,讓田文鏡把知府的官服還給車銘之后,田文鏡又回到了正七品的行列。
雖說老四把田文鏡帶回京城之后,在追比國庫欠款期間,田文鏡曾一度出任過戶部核查處會辦的這一差事。
但“會辦、幫辦”這種職位,在清朝指的卻是協同辦理某項事物的職位,多為臨時差遣,其官階品級取決于擔任者的品級。
因此,那時的田文鏡品級仍是正7品。
隨后老四追比國庫欠款任務失敗,康熙將田文鏡逐出京城:
“革去田文鏡戶部核查處的差事,到陜西以知縣任職,限三日離京。”(6集)
由此田文鏡在劇中短暫地消失了身影,直到雍正登基,田文鏡再次出現便是要去河南赴任,也是在那次赴任的途中,田文鏡介入了山西諾敏的藩庫作假案。
注意,在劇中并沒有提及田文鏡此去河南要赴任何職,而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卻誤以為田文鏡是去河南當巡撫的。
但事實并非如此。
注意,在田文鏡引爆山西藩庫造假案之后,鄔思道曾和田文鏡有過一次對話:
“田大人是皇上在潛邸時就賞識的舊臣,鵬程萬里前途不可限量啊,鄔某但求能到田大人的幕府,找一口飯吃于愿已足了。田大人若是到了哪省做了巡撫,每年給我八千里銀子的幕酬就行。”
基于此,就可以得出當時田文鏡要去河南赴任的并非巡撫一職。
在劇中,雍正提拔田文鏡為河南巡撫的時間,其實是在山西藩庫造假案結案之后,雍正當著那些恩科進士的面,先表彰田文鏡是“能臣”,在清查山西藩庫作假案中表現出了“捏沙成團”的能力,隨后才委任田文鏡巡撫一職:
“這一次朕就起用了田文鏡為河南巡撫。”
基于以上兩點,再參照當時李衛正任布政使的情況,田文鏡要去河南赴任的,應該就是從二品的布政使。
注意!
若田文鏡是從正七品的知縣直接提拔到了從二品的布政使,那么這其中5品9級的跨度,自然要遠超李衛。
但問題是這種情況根本就不存在。
雖然不好判斷田文鏡從縣令到布政使之間,究竟還擔任過什么職務,但以李衛的晉升為參照物,最有可能擔任過的無非這兩個職務——
其一,跟李衛一樣,中間擔任過正四品的道臺;
其二,則擔任過從四品的知府。
由此,若田文鏡中間擔任的職務與李衛相同,那么其跨度就與李衛相同;
可若是田文鏡中間擔任的職務是從四品的知府,那么這中間的跨度,就與他被老四不正規地提拔成揚州知府時的跨度一致,還是3品5級,略遜李衛一籌。
而從布政使開始,田文鏡與李衛的晉升步伐是一致,都是按步的晉升,不存在跨級提拔的情況,在此便不再討論。
基于此,論單次跨級提拔的最大跨度:
李衛≥田文鏡。
年羹堯
而雍正麾下最后一員大將年羹堯,雖曾一度官至節制四省的大將軍,鼎盛時期不僅不把張廷玉、隆科多等放在眼里,甚至還敢當眾向雍正示威,但在他晉升的過程中,論及跨級提拔的跨度卻遠不如李衛和田文鏡。
年羹堯在劇中第一次出現時,是去迎接前來江南籌款的老四和老十三,當時年羹堯的職務是杭州參將:
“怎樣啊亮工啊,在杭州將軍手下,參將干得還順心吧。”
看似杭州參將不像是什么大官,可在清朝,武將的官階品級卻都比較高。
但要注意一點,雖然武將的官階品級比較高,但卻會受文官的節制。
由此也就出現了后來年羹堯官職晉升了,但品級卻下降了的情況,就比如那次他從四川提督升為四川巡撫。
而此時年羹堯所任杭州參將的品級是正三品。
等老四完成江南籌款任務,特派年羹堯回京匯報,得到了康熙的賞賜讓其留在京城:
“這次賑災你也是有功之人,不要回杭州了,留在北京任職吧。”
在劇中雖然沒有提及康熙讓年羹堯留京所任何職,但根據老四接手追比國庫欠款任務時,年羹堯是以步軍統領衙門的人出現的。
由此大致可以判斷出:年羹堯留京所擔任的應該是步軍統領衙門副都統一職。
這一職務的品級,是從二品。而由正三品的參將晉升到從二品的副都統,只是正常晉升,不算跨級提拔。
而等老四追比國庫欠款失敗,老八為了削弱老四的實力當場舉薦年羹堯,年羹堯這才迎來了第一次跨級提拔:
“稟皇阿瑪,此次追比戶部欠款,年羹堯盡忠盡職,十阿哥當街鬧事,他挺身而出處事得當,兒臣以為應予褒獎。”
“怎么褒獎?”
“四川提督現缺,兒臣以為應以提升年羹堯去任職正為合適。”
方才已經提到過,在清朝武將的品級很高,這個四川提督聽起來好像一般,可實際上卻已達到了從一品的地步。
年羹堯從步軍統領衙門副都統升為四川提督,這是跨級提拔,但跨度只有1品2級。
注意,別看這個跨度不大,但卻是年羹堯在劇中唯一一次跨級提拔。
在年羹堯之后的晉升中,由四川提督升為四川巡撫,官雖然升了,但品級卻由從一品降到了正二品。等老十四當上大將軍王之后,年羹堯出任陜甘總督,這才又回到從一品的品級。
而等到雍正繼位之后,雍正力排眾議任用年羹堯為征西大將軍,到此年羹堯才真正達到正一品的品級,但由從一品的總督升為正一品卻不屬于跨級提拔,只是正常提拔。
由此不難看出,論跨級提拔的幅度:
李衛≥田文鏡>年羹堯。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劇中比李衛跨級提拔“更快”的三個人。
武明
第一個是劇中的小人物——田文鏡的手下武明。
當時正值汛期,時任河南巡撫的田文鏡在黃河大堤上視察防務,見河道不在現場,便向一旁的河伯所長武明問起了河道的去處。
得知河道是見天降暴雨,怕自己家進水被淹,便回家搬挪東西去了,田文鏡當即大怒:
“我此刻最怕的就是水,好個……,大雨傾盆黃水滔天,萬千百姓的身家性命危在旦夕,他居然給自己搬家去了。”
田文鏡發完火,便看向了武明:
“我這就出憲牌由你代理河道!”
一聽田文鏡的話,武明當場就傻了眼:
“哎呦,大人,這可使不得,我只是個八品官,離河道還差著好幾節呢!”
田文鏡聽了這話,卻大手一揚打斷道:
“什么八品四品,官是人做的,不是人就不能做官。”
隨著田文鏡這句話說罷,這個小人物武明就完成了一次不正規的跨級提拔,由正八品的河伯所長提拔到正四品的河道,中間4品8級的跨度,明顯超過了李衛那兩次3品6級的跨度。
所以說,論跨級提拔的速度:
武明>李衛。
在劇中,跟武明跨級提拔速度相同的還有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張五哥。
得益于阿蘭向老十三發出的求救,“張五哥頂兇”案被老四和老十三聯手引爆,可任誰也沒想到的是,“張五哥頂兇”案結案之日,張五哥竟被康熙欽點為了御前侍衛。
關于張五哥這個御前侍衛的品級,網上眾說紛紜,有認為他是三品的,也有說他是五品的,那么張五哥究竟是幾品呢?
依據《清史稿》,御前侍衛正常分為三個等級——
侍衛一等是正三品,侍衛二等是正四品,侍衛三等是正五品。
由于在劇中張五哥總是跟在康熙的身旁,所以一些人懷疑張五哥是侍衛一等,也就是正三品;還有一些人覺得康熙不可能直接就把張五哥升為侍衛一等,最有可能是侍衛三等,也就是正五品。
但真相并非如此。
注意,侍衛一等到侍衛三等,是有一個前置條件的,必須得是旗人或皇室宗親。
因此,張五哥被康熙欽點的侍衛,絕非這三等侍衛。
除了這三個等級的侍衛之外,在《清史稿》中還有一類特殊的漢侍衛侍衛四等,屬于正六品。
而康熙欽點張五哥所擔任的侍衛,應該就是這種正六品的漢侍衛。
至于為何張五哥會跟在康熙的身邊,無非是康熙的特殊安排罷了。
既然確定了張五哥的品級,那這次提拔的跨度也就明了了。由于張五哥之前不在9品18級之列,這次直接提拔成正六品的漢侍衛,跨度就是4品8級,與武明一樣。
隆科多
那么,在劇中有比張五哥和武明跨級提拔速度更快的官員嗎?
有,這個人就是隆科多。
注意,在隆科多升任九門提督之前,也就是太子胤礽剛被康熙廢黜的時候,他曾向他的六叔佟國維索要過官職。
本著不能一條道走到黑的佟家祖訓,佟國維為了給給隆科多提供一個靠近老四陣營的機會,給隆科多安排了一個特殊的差事理藩院守監。
見佟國維給他安排的竟是這種差事,隆科多臉上當即就露出了一抹屈辱之情。
為何隆科多會有這種反應?
因為理藩院牢頭這個差事,相當于理藩院下設理刑司中某一監獄類似“司獄”的小領導,其官階品級是清朝九品18級的末端——從九品。
對于曾當過正三品順天府府尹的隆科多來說,叫他去當一個小小從九品的牢頭,豈會不感覺是一種侮辱。
然而那時的隆科多卻不知道,不久他就將從理藩院守監一職“一飛沖天”。
隆科多擔任理藩院守監之后,就迎來了康熙算計老八的“滿朝亂敲東宮鼎”的競選太子事件,在那一事件中,為了讓老八合理的落選,康熙暗中跟佟國維談了一筆交易,想讓佟國維提前退休。
而在佟國維討價還價之下,康熙給出的補償是:
“讓他(隆科多)出任步軍統領衙門都統,怎么樣?”
由此身為理藩院守監的隆科多,就完成了全劇跨度最大的一次提拔。
我們先來確定步軍統領衙門都統,也就是九門提督的品級。
在一些人的潛意識里,認為九門提督是從一品。
其實這是錯誤的。
在《清史稿》中對這一職位有明確的描述,康熙及雍正朝,在沒有其他“加銜”的情況下,九門提督是正二品,直到嘉慶四年這個職位才升到從一品。
也就是說,這一次隆科多跨級提拔的跨度是7品15級,堪稱全劇第一。
而隨后在雍正繼位前夕,康熙為了確保老四能順利繼位,雖然又給隆科多升了官,但由于當時隆科多已經是正二品了,其提拔的跨度可以忽略不計。
到此,劇中跨級最快的官員排名已經一目了然:
前三名分別是:隆科多、張五哥和武明,李衛只能排第四,而年羹堯在這些人里是墊底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