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牡蠣的咸鮮在舌尖綻放,當三文魚的脂香在口腔融化,海鮮的誘惑令人難以抗拒。然而這份來自海洋的饋贈,卻可能暗藏殺機,不恰當的儲存與烹飪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如何才能遠離海鮮中毒,保障飲食安全呢?
海洋的“毒物清單”
海鮮中毒絕非偶然,特定的海鮮物種與不恰當的儲存和食用方式可讓中毒風險大大增加。
有毒貝類貝類本身不含有毒素,但如果貝類攝入了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則可能會在體內蓄積,形成貝類毒素。貝類毒素對貝類本身無害,但染毒的貝類被人食用后,會導致食用者中毒。當有毒“赤潮”發生時,貝類體內更易蓄積毒素。近年來,我國高危貝類主要是貽貝(又叫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蠣(生蠔)、扇貝、蛤蜊等濾食貝類。
目前,我國貝類毒素中毒以腹瀉性和麻痹性貝類毒素為主。有毒貝類在外觀、氣味及味道上與沒有受污染的貝類無明顯差異,且貝類毒素非常耐熱,家庭烹調或蒸煮一般無法完全破壞毒素。食用貝類后如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痹等癥狀,要立即就醫。
生食雙殼類海鮮雙殼類海鮮如牡蠣是諾如病毒、甲肝病毒、創傷弧菌的“特快專遞”。生食相當于讓人體直面這些病原體,使罹患病毒性肝炎或膿毒癥的風險明顯增加。
變質蝦蟹蝦蟹死亡后未及時冷藏,在常溫下會化身“細菌炸彈”,副溶血性弧菌在35攝氏度環境下可呈指數級繁殖,6小時即可達到致病濃度。
變質海魚鯖魚、鮐魚、金槍魚等魚類在溫度失控的情況下會出現組氨酸裂解,魚肉中組氨酸經摩根菌等作用轉化為組胺,食用后會引發類過敏反應(臉紅、頭痛、心悸),而抗過敏藥對其無效。
警惕中毒信號
當海鮮中的毒素突破人體防線,人體會發出明確求救信號。人體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后4~24小時會有突發噴射狀嘔吐和水樣便,伴臍周絞痛。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提示中毒情況危重:每小時腹瀉超3次且無尿(重度脫水);肌肉抽搐伴意識模糊(電解質紊亂);皮膚濕冷+血壓驟降(感染性休克)。
三招預防海鮮中毒
01.源頭阻截
大家要到正規的商場、超市購買帶藍色檢疫標識的貝類,赤潮預警期禁購貽貝。
02.冷鏈不斷
蝦蟹死后15分鐘內放入冰箱冷凍儲存。大塊海鮮分塊存儲,避免反復解凍。
03.熱力穿透殺菌
蒸生蠔需水沸后再蒸4分鐘,最好不食用蒸煮貝類的湯汁(腹瀉性貝毒為水溶性)。
來源:老年健康報
文: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疾病科 趙啟亮
策劃:鄭穎璠
編輯: 陳秀超 王千惠 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