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通報一起由境外輸入引發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截至通報發布時,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所幸均為輕癥病例。
這一消息再次將“花蚊子”——也就是伊蚊,推至公眾視野前沿。
作為自然界中的“疾病傳播者”,伊蚊的危害遠不止基孔肯雅熱一種,其攜帶的多種病原體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潛在隱患。
基孔肯雅熱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各年齡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
感染后的典型癥狀包括突發高熱、劇烈頭痛,以及被稱為“斷骨熱”的關節劇痛,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皮疹。雖然多數患者癥狀較輕,但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周甚至數月,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此次順德疫情的發生,正是伊蚊在境外輸入病例與本地人群間充當“傳播橋梁”的結果,也暴露出蚊媒疾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防控挑戰。
伊蚊之所以被稱為“危險蚊種”,源于其廣泛的分布范圍和強大的傳病能力。
常見的白紋伊蚊原產于東南亞熱帶地區,如今已擴散至全球70多個國家,在我國各省市均有分布。
今天早上我去樓下拿快遞,只不過在驛站停留了短短二三分鐘,就被一個花蚊子咬了。當時我感覺小腿好癢,低頭一看,一個花蚊子正在叮咬我的左小腿外側,肚子已經吸飽了血,可是它還在貪婪地吸。我當即給它一巴掌,拍得伊蚊粉身碎骨,弄得我腿上、手上一攤血。被叮咬處奇癢難耐,使勁撓都不解癢,癢得我心慌意亂。想到伊蚊已經在廣東順德造成了疫情,我還有一個快遞都等不及翻找了,立即回家在花蚊子叮咬處拔罐,將其毒素全部拔出來,否則會瘙癢好幾天,一旦把皮膚抓破了,還有可能導致感染。
我之所以這么匆匆忙忙趕回家拔罐,是因為花蚊子對我造成的傷害現在還在。
前幾天去西湖賞荷花,因為高溫40度,所以穿的短袖短褲,結果手腳都被花蚊子叮咬了。由于出門沒帶拔罐器,沒有及時把毒素拔出來,奇癢難耐,皮膚抓破都不解癢。幾天過去了,腿上、手上那些被叮咬的紅包還時不時在發癢。昨天發現右手腕叮咬處化膿了,趕緊做了排毒拔膿處理,到今天紅腫還沒完全消。
花蚊子不僅偏愛叮咬人類,還習慣在小型積水處如花盆托盤、廢舊輪胎、瓶瓶罐罐罐等處產卵,適應力極強,尤其在高溫多雨的夏季,繁殖速度更是驚人。
除了基孔肯雅熱,伊蚊還能傳播多種致命疾病。登革熱便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感染后會出現高熱、肌肉與關節疼痛,嚴重時可引發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征,死亡率較高。
寨卡病毒病則對孕婦威脅極大,感染后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等嚴重出生缺陷,盡管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但其對下一代的危害令人警惕。
此外,主要流行于非洲和南美洲熱帶地區的黃熱病,也可通過伊蚊傳播,發病后會出現發熱、黃疸、出血等癥狀,嚴重者可在短時間內危及生命。
面對伊蚊及其傳播的疾病,防控的核心在于“切斷傳播鏈”。
從源頭來說,清理積水是消滅蚊蟲孳生的關鍵。因為蚊子繁殖離不開水,蚊子的幼蟲必須生活在水里。
居民應定期檢查家中及周邊環境,及時清空花盆托盤、廢舊輪胎、飲料瓶等容器中的積水,保持陽臺、院落干燥。
對于無法清理的積水,可投放滅蚊幼藥劑,阻止蚊蟲幼蟲孑孓的生長。
陽臺上、院子里有睡蓮等水生植物者,要在水缸里養幾條泥鰍,泥鰍喜歡吃孑孓。
在個人防護方面,外出時記得攜帶避蚊劑,尤其要避開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躍的時段,盡量穿長袖長褲,裸露皮膚涂抹驅蚊劑。家中安裝紗門紗窗,家有嬰幼兒者還應該安裝蚊帳,避免蚊蟲叮咬。
此次順德基孔肯雅熱疫情雖暫未出現重癥,但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蚊媒疾病的防控沒有“旁觀者”。
隨著全球人員流動日益頻繁,境外輸入性蚊媒疾病的風險持續存在,而伊蚊的廣泛分布又為疾病傳播提供了天然條件。唯有每個人都參與到防蚊滅蚊的行動中,從清理一處積水、做好一次防護開始,才能構筑起抵御蚊媒疾病的堅固防線,讓“花蚊子”無處遁形,守護好我們的健康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