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臺7月16日發布高溫橙色預警:7月16日至20日,黃淮、江漢、江淮、江南北部、陜西關中、四川盆地等地將持續35℃以上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9℃至42℃。
近期,高溫將持續。
今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正在持續影響我國。高溫下,不少網友認為氣溫遠不止38℃、39℃,此前,有網友發布一段視頻:用手持溫度計,在街頭測量到的溫度,超過50℃。而此時,天氣預報卻顯示,當日最高溫度為39℃。
網友實測安徽蚌埠室外氣溫超過50℃。
天氣預報的氣溫為什么會跟體感溫度差這么多?甚至在網絡上,也有一些網友質疑氣溫預報存在“人為壓低氣溫預報數值”的現象。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特聘專家朱定真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氣象的觀測環境和個人在室外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因此人們常常感覺預報的氣溫跟體感不一樣。
“氣溫是近地層大氣環境的溫度,大家感受到的是體感溫度,體感溫度受到氣壓、風力、濕度等多重影響。”朱定真說。
他進一步表示,天氣預報發布氣溫的標準是離地面1.5米、不受太陽光直射、通風環境下百葉箱中的溫度。
天氣預報發布氣溫的標準是百葉箱中的溫度。
而為什么要用百葉箱?朱定真指出,這是世界氣象組織的規范標準,全球要用同樣的標準化尺度去測量氣溫才能進行對比。
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須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周圍較開闊,無高大建筑、樹木等阻擋風或遮擋陽光。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內,百葉箱中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在陽光強烈的情況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溫度,比百葉箱里測得的溫度可能會高4至5攝氏度。路面情況、周邊環境的差異都會造成測量溫度的不同。
“未來我們的預報會越來越向人們的需求傾斜,比如預報體感溫度,而不再是簡單告訴大家氣溫為多少℃,播報的信息中還要包含氣溫38℃和39℃有什么差異,哪些領域會受到影響等?!敝於ㄕ嬲f。(綜合自中國氣象局、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
采寫:南都記者王瑋 發自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