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公眾質疑氣象部門“刻意不報40℃”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對此,氣象專家明確回應稱,氣象部門絕不會故意調整溫度數值,氣溫數據嚴格遵循世界氣象組織標準,通過離地1.5米的百葉箱測量,確保全球數據可比。
然而,遺憾的是。
這種標準化測量方式與公眾日常接觸的水泥路、柏油路等高溫環境存在差異,陽光直射下路面溫度可能比百葉箱測得值高4-5℃,導致“實測50℃、預報39℃”的現象。
專家進一步指出,公眾感知的“體感溫度”受濕度、風速、太陽輻射等多重因素影響。
例如,氣溫33℃、濕度80%時,人體悶熱感可能超過干燥環境下的35℃;個體差異如衣物顏色、活動強度等也會加劇這種偏差。
另外,預報員考核與準確率直接掛鉤,若預報38℃而實況超40℃將扣分,因此不存在瞞報動機。
三刀認為,根據國際標準,氣溫需在離地1.5米的百葉箱內測量,且要求周邊環境開闊無遮擋。
這種設計旨在排除太陽輻射、地面反射等干擾因素,確保全球數據的可比性。
例如,湖南汨羅氣象觀測站記錄到40.8℃的高溫時,當地柏油路面溫度已超過60℃,兩者差異源于截然不同的測量環境。
然而,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溫度往往是水泥路、建筑物等高溫環境的綜合效應。
陽光直射下,路面1.5米高度的溫度可比百葉箱測得值高4-5℃,若直接貼地測量甚至可能突破70℃。
這種物理環境的差異,使得“實測50℃、預報39℃”的現象時有發生。
此外,公眾往往將“參考溫度”誤讀為“即時環境溫度”,而氣象預報中對百葉箱測量標準的說明長期處于“隱性狀態”。
正是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才導致了部分網友產生“數據造假”的誤解。
這場爭議的深層本質,是氣候變化背景下社會治理精細化程度的集中顯現。
因為極端高溫不僅是氣象問題,它更涉及勞動權益保障、公共衛生防護、城市規劃優化等多個領域。
所以,如果想要重建氣象數據的公信力,需要構建“科學解釋—公眾理解—制度保障”的閉環體系。
從技術層面看,氣象部門可在預報中增加“體感溫度指數”,“熱應激等級”等輔助指標,同時通過可視化手段展示測量環境與公眾環境的差異。
在傳播策略上,應避免單向度的科普說教,轉而采用案例化、場景化的敘事方式,例如,通過對比同一時間百葉箱與路面的溫度數據,直觀呈現測量標準的科學性。
當然更重要的是,需將氣象數據納入社會治理的整體框架。
勞動監管部門應嚴格落實《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動態監控建筑、環衛等行業的高溫作業情況;城市規劃中也應增加綠地、水體等降溫設施,緩解熱島效應。
只有當高溫津貼發放、避暑場所開放等制度性保障切實落地,公眾對氣象數據的關注點自然也就會從“數字真偽”轉向“防護實效”。
文章最后,希望氣象部門堅守科學標準的同時,需以更開放的姿態回應公眾關切;公眾在表達訴求時,也應理解標準化測量的科學價值。
只有在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真正實現氣象數據從“數字符號”到“治理工具”的價值躍升。
請【 點贊 】,點【 在看 】,把文章【 轉發 】給您身邊的人,謝謝!
微信最近更新規則啦,只有星標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內容更新。記得:點公眾號頭像圖標—點右上角“...”—點“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錯過更新啦~
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謹防失聯,可關注下面小號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