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蘭若寺》的主創團隊如何重新挖掘詮釋傳統文本中的內核與議題?
《畫皮》中,女鬼對歸宿的渴求,指向了女性的精神困境;妻子對被惡鬼蠱惑的丈夫的拯救,遠超傳統“賢妻”的符號化表達,直指極端境遇下人性的堅韌與光輝。
在民國特有的啟蒙思潮里,寧采臣與小倩的愛情被注入追求自由、反抗壓迫、個體覺醒的現代意義;而《魯公女》中張于旦對已逝愛人的執著,則更融入著對生命無常的慨嘆。
作者:條形碼????????????????????????????????????????????????????????????????????????????????????????????????????????????????????????????????????????????????????????????????????????????????????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誰說“情”只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在動畫電影《聊齋:蘭若寺》(下稱《蘭若寺》)中,古時的癡男怨女們早把這種讓人心軟的浪漫演繹到了極致。
他們飛蛾撲火般的執著,最古典也最動人。在蘭若寺的幽光魅影里,這份浪漫開出的,是白骨生花般的凄美,讓人忍不住為這種至死不渝的愛情而心軟嘆息——原來鬼比人,更懂情為何物。
如果說兩年前上映的《長安三萬里》是在故事內核上玩到了極致,那么今年的《蘭若寺》則忠實回歸追光動畫對于傳統文化IP一以貫之的態度:既不“魔改”也不原樣照搬,而是進行恰當的創新。
該片主創團隊在黑白文娛的采訪中表示,《蘭若寺》與原著的內核是一樣的,即電影片尾蒲松齡所述“見貪心、見真心、見亂世情、見夫妻情、見生死情”——“簡而言之,人情便是內核”。
《蘭若寺》之所以有能力在一部動畫電影中凝合《嶗山道士》《蓮花公主》《聶小倩》《畫皮》《魯公女》五個單元故事,在其中起到穿針引線作用的恰恰是“人情”二字。
在沿襲內核的同時,《蘭若寺》在視覺呈現上卻有著突破。畫面中始終流淌著中國寫意山水的意境、傳統紋飾元素的現代化演繹,以及對留白之美的巧妙運用。而這些根植于東方美學的視覺語言,將聊齋經典故事絲滑地化零為整,達到了“佳句成佳章”的滿足感。
在系列電影層出不窮的當下,這種在同一部作品框架內展現同一IP的多元可能性和風格化敘事的模式,為動畫長片創作開辟了全新的思路。它巧妙規避了單一線性敘事在有限時長內難以充分展開多線索、深挖多主題的容量限制,更通過極致風格化的單元探索了類型融合(奇幻、愛情、驚悚、喜劇、劇情)的邊界。
新體驗,激活經典文本在現代語境下的生命力
《蘭若寺》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它對蒲松齡《聊齋志異》這一古典名著的創造性取用,以及在此基礎上,賦予其時代氣息的新解讀。影片并非簡單地復述經典,而是通過現代視角,重新挖掘和詮釋文本中的情感內核與嚴肅議題。
具體而言,影片中的每個故事單元,都緊緊圍繞著情感和人性這一永恒主題展開。從《嶗山道士》中王承對道法的執念,到《魯公女》里張于旦跨越生死界限對愛情的堅守與奉獻,影片細致入微地刻畫了人類情感的豐富光譜和人性深處的復雜面向。
尤其在《畫皮》篇章中,王生妻子陳氏面對被惡鬼蠱惑、性命垂危的丈夫,她的痛苦、掙扎、堅守乃至最終決定救下丈夫的抉擇,已經遠超傳統“賢妻”的符號化表達,直指極端境遇下人性的堅韌與光輝。這種對情感深度和人性復雜性的挖掘,使古老的鬼怪傳說成為映照現代人心靈的一面明鏡。
《畫皮》
除此之外,《畫皮》通過對陳氏和女鬼【惺惺相惜】的刻畫,循序漸進地抖出女性在封建社會中的某些處境,無論是陳氏渴望與丈夫白頭偕老恩愛如初,還是女鬼迫切地希望通過一張畫皮來尋得一處歸宿,都指向了女性的精神困境。
作為幾個篇章中相對而言改動最小的一個故事,《畫皮》呈現出的調性趨近平穩低沉,導演黃鶴宇對此有著自己的思考。他坦言當初在創作《畫皮》時,并未改動原著的架構,只是更換了視角,探討男女在婚姻中的實際遭遇。“我們不想改變原著的表達內核,但同時我們也會結合當下的價值觀。”
影片在傳承文化精髓的同時,也進行了極具勇氣的時空背景創新,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聶小倩》篇章。它將家喻戶曉的寧采臣與聶小倩的故事,從古代社會搬到了風起云涌的民國時期。
導演鄒靖坦言,這一大刀闊斧的改動,絕非單純為了做出創新,而是賦予故事全新的時代感和情感張力。“在亂世中的人鬼情緣,戲劇張力會更大一些。”
最終,在民國特有的啟蒙思潮、社會動蕩里,寧采臣與小倩的愛情被注入追求自由、反抗壓迫、個體覺醒的現代意義。
《聶小倩》
當傳承與創新進行有機結合時,也就能夠激活經典文本在現代語境下的生命力,從而讓熟悉文本的觀眾得到新奇的觀影體驗和豐沛的情緒價值。
對于這一點,導演崔月梅有著深刻的洞察,在她看來,《聊齋志異》的文本是非常豐富和多彩的,“其實里面講了很多普世的價值觀和真情,我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不同年齡段的人能夠產生不同的觀點和解讀”。
新臉譜,經典人物精神氣質的現代性重塑
值得注意的是,《蘭若寺》在角色塑造上同樣取得了顯著突破,既精準地捕捉到原著人物的神韻精髓,又在現代語境下進行了深度創新和豐富改編,塑造出立體豐滿、極具感染力的角色群像。
在《聶小倩》篇章中,寧采臣不再是那個怯懦迂腐、被動接受命運的書生,而是被塑造成一個在亂世中保持清醒、學醫救國的文人形象。他的“書生”氣質轉化為求知與求真的精神內核。
小倩的蛻變則更為徹底。她從一個死于舊社會的孤魂女鬼,蛻變為追求自我命運的女性形象,這一過程極其有力地指向了個體的覺醒,而這種對角色的現代性重塑,恰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譯】的體現。
在《蘭若寺》中,角色不僅僅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工具,更是承載和傳遞復雜情感的載體。
這一點在《畫皮》篇章的陳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鏡頭通過聚焦于陳氏一天具體而微的忙碌,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犀利深刻地揭示出女性在婚姻中被緩慢消磨的真相。
早起給丈夫準備餐食時,換來的不是關心,而是對方面無表情的挑剔;希望丈夫能夠為自己修補新婚時的銅鏡,換來的不是對兩人感情的珍惜,而是對方一句,“換新的就是”。
隨后,創作者更是巨細靡遺地展現她在面對丈夫背叛、生命被威脅時的恐懼、絕望、憤怒、不舍,以及對婚姻的了悟。那句“惡心”,既是王生與陳氏感情干涸的注腳,亦是她自我意識覺醒的留白。
同樣,在《魯公女》中,張于旦對已逝愛人的執著,超越了簡單的癡情,混合著對生命無常的無奈、對承諾的堅守以及近乎偏執的深情,角色情感的復雜層次被細膩呈現。
這種深度的情感挖掘,使角色更加真實可信,極大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和共鳴。
《魯公女》
風格的多元與統一
審美力把控,技術力兜底
《蘭若寺》最引人注目的創新,無疑是其采用的“1+5”篇章式敘事結構——以主線故事《井下故事》為軸心,串聯起《嶗山道士》《蓮花公主》《聶小倩》《畫皮》《魯公女》五個風格迥異的獨立篇章。這種結構自然意在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視聽與情感體驗,卻也是對創作團隊“多元與統一”平衡能力的考驗。
每個篇章都被賦予了獨特的視覺風格和情感基調,其中,《嶗山道士》以溫暖、獨特的毛氈風格開篇,色彩明快,造型圓潤可愛,配合輕松幽默的敘事,清新怡人,瞬間將觀眾引入奇幻世界,奠定了影片的奇幻基調。
《蓮花公主》則切換到瑰麗浪漫的視覺風格,打造出美輪美奐的動畫場景,帶來夢幻般的視覺升華,情感上也更加富于童趣。
《聶小倩》篇章用冷峻的色調、流暢的線條和民國風情的美術設計,營造出愛欲交織、危機四伏的懸疑氛圍,情感濃度加深。
凸顯國畫藝術質感與中式美學風格的《畫皮》
《畫皮》在美術風格上吸取了傳統國畫的精髓,經典古畫的構圖和色調在剛開場便直觀呈現在了觀眾面前,同時,它對“女鬼穿上畫皮”等場景的驚悚氛圍塑造,也讓觀眾脊背發涼,情感上推向不寒而栗的頂點。
最終,《魯公女》以深情、寫實的筆觸收尾,畫面細膩,情感真摯醇厚,如同一杯濃烈的愛情陳釀,余韻悠長。影片精心安排了篇章的順序,實現了情感從輕松明快逐步向深沉濃烈的自然遞進,也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完整而跌宕的情感弧線。
要實現如此復雜多樣的風格在單一影片中的和諧共存,創作團隊自然面臨巨大挑戰,每一個篇章幾乎等同于制作一部風格獨特的中短片。
溫暖明快的《嶗山道士》
導演崔月梅告訴我們,《嶗山道士》的毛氈風格,需要動畫師對材質的物理屬性(如柔軟度、彈性、光影反應)進行無數次模擬和調試,以達成既有新意又富有表現力的效果。
而之所以選擇毛氈的視覺效果,背后則凝結了主創團隊對于整體項目質感的把控。“《嶗山道士》作為開篇,在選擇它的表現風格上,心態會比較開放,我們也嘗試探討了一些其他的風格,但最終還是覺得毛氈最符合故事的調性,一是它能夠契合我們的制作水平,二是它在視覺上是非常貼切恰當的。”崔月梅說。
《蓮花公主》中令人嘆為觀止的飛行場景和奇幻生物,也需要復雜的特效制作兜底。
釋放東方奇幻童趣的《蓮花公主》
至于《聶小倩》篇,更是將細節上的精雕細琢做到了極致,導演鄒靖在采訪中詳細講述了《聶小倩》中的美術設計,“這一篇章中的光影有點泛光的質感,小倩旗袍上的紋理,最初是糅雜在一起的,暗示鬼和人的界限不清晰”;而隨著劇情的發展,聶小倩的旗袍不斷變亮,這也昭示著她的人格發生了改變,“我們在色彩和光影上,下了很大功夫去體現主人公之間朦朧的愛”。
《魯公女》篇章呈現出的電影級的寫實渲染,對角色肌膚質感、細微表情、環境光影層次都提出了極高的技術要求,團隊需要突破以往的技術瓶頸才能實現。
以沉郁畫面刻畫東方生死觀的《魯公女》
當觀眾在152分鐘內沉浸式地體驗了數段故事所帶來的不同的美學震撼和情感濃度時,“電影”作為綜合性藝術載體的包容性和可能性也被極大地拓展。
追光動畫用這部作品昭示出一個道理:真正的創新永遠根植于對傳統的深刻理解與敬畏,而一劑有效的“猛藥”,終將以最震撼也最溫柔的方式,撫慰和啟迪人心。
而通過這部作品,追光動畫也證明了傳統文化IP蘊藏著進行現代轉化的無限潛能,其關鍵在于創作者需對原著精神有深刻領悟,并具備將其核心情感與價值觀念以當代審美和思考方式進行大膽重構的魄力。影片中對《聶小倩》《畫皮》《嶗山道士》等經典的創造性改編,也為后續的傳統名著IP改編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例。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