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隨著一艘滿載鋼箱梁的船舶緩緩駛離碼頭,由廈門路橋工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中鐵工業旗下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制造的廈金大橋(廈門段)工程首批鋼箱梁從江蘇揚州正式發運,標志著這座跨海通道建設邁出了關鍵一步。
項目概況
廈金大橋(廈門段)是廈門第三東通道的核心組成部分,線路全長約19.6千米,是廈門“十四五”期間單體投資最大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其中中鐵工業旗下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G3標段全長3.12千米,鋼結構總量達10.3萬噸,約等于2.5座北京鳥巢所用鋼結構總重量。
自3月6日首批鋼板進廠后,中鐵寶橋集團用時124天,高效完成首輪13個節段的制造任務,通過多項“智”造技術提升效率與質量。
技術亮點
“智能”制造 生產效率提升150%
依托5G智能化工廠,采用4kw數控激光切割機(定位精度±0.5毫米)、U肋組焊一體機(誤差≤0.5毫米)等設備,搭配智能焊接機器人,生產效率提升150%;通過ERP系統搭建一體化管理體系,實現100%可追溯管理。
BIM“建模” 人工誤差降低80%
搭建全橋三維BIM模型,集成10.3萬噸鋼結構的幾何尺寸、材料屬性、焊縫地圖、成橋線形等參數,直接導出施工圖,節省約35%技術準備工期;通過Tekla軟件自動生成下料代碼,較傳統二維放樣,人工誤差降低約80%;利用“數字模型-圖紙-實物”零偏差轉換,節約鋼材損耗,縮短制造工期。
雙疊“智運” 運輸工期縮短50%
為滿足大橋建設工期要求,安全、高效地完成發運工作,項目團隊結合實際運輸情況,經多方調研及專家論證,采用了雙層疊梁運輸工藝,通過支墩支撐、荷載均布等設計,規避結構變形風險,運輸工期較原計劃縮短50%。
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是落實“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國家重大戰略工程,是實現廈門至金門通橋的先期工程。建成后,將成為廈門本島聯系翔安機場最便捷通道,對踐行“交通強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現廈門“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日報江蘇記者站 蒼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