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仁宇,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他的《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在普通讀者里火得不行,講的是明朝萬歷年間的事兒,用一種特別的“大歷史觀”把歷史串了起來。可你要是以為他在歷史學界也一樣受待見,那就錯了。
中國史學界對他的看法其實挺復雜,甚至可以說反感占了主流。這反感哪兒來的?是學術上的分歧,還是個人風格的問題?
要聊反感,先得搞明白黃仁宇這人。他1918年出生在湖南長沙,年輕時經歷過中國那段兵荒馬亂的日子。抗戰爆發后,他沒繼續念電機工程,而是跑去當兵,還打過緬甸戰役。后來去了美國,進了密歇根大學,先學新聞,后來轉歷史,46歲才拿到歷史學博士學位。之后他在美國教書,1980年退休。可以說,他是個“半路出家”的歷史學家,人生路挺曲折的。
黃仁宇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大歷史觀”。啥叫“大歷史觀”?簡單說,他覺得歷史不該光盯著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得從大格局、長時間跨度去看,找找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聯系。
比如在《萬歷十五年》里,他挑了1587年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年份,通過分析皇帝、大臣、老百姓的各種事兒,來說明明朝為啥衰落了。他還提出,中國歷史跟西方不一樣,缺了現代化的“數目字管理”(就是用數據和制度管事兒),所以才落后了。這種宏觀的思路,聽著挺新鮮,但也埋下了爭議的種子。
黃仁宇的書在普通人眼里好看,可在中國史學界,不少人對他皺眉頭。這種反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好幾方面原因,咱們一個個來說。
史學這行,最講究的就是史料扎實。黃仁宇呢,不少學者覺得他在這方面有點“偷懶”。比如《萬歷十五年》里,他用的大多是二手資料,也就是別人整理過的材料,自己沒怎么下功夫去挖原始檔案。
有學者就批評,他挑史料的時候有點“挑食”,只選對自己觀點有利的,別的干脆不提。這在學術圈看來,等于犯了大忌。歷史研究得全面,不能只講自己想講的,忽略不方便的證據。
再比如,有人翻了書里的細節,發現有些地方史料引得不準,甚至有點斷章取義。這讓那些一輩子泡在故紙堆里的老學者很不爽,覺得他不夠嚴謹,像是“玩票”而不是正兒八經做學問。
黃仁宇的書好讀,文筆流暢,故事性強,這沒啥毛病。可問題在于,學術圈不吃這一套。他的《萬歷十五年》里,有些地方寫得跟散文似的,甚至還帶點想象。比如他對萬歷皇帝、海瑞這些人物的心理活動寫得頭頭是道,可史料里壓根沒這些依據。學者們一看就火了:你這是寫小說呢,還是研究歷史呢?
這種文學化的風格,雖然讓普通人愛不釋手,但在學術界看來,太“軟”了。歷史研究得冷冰冰地擺事實、講證據,不能靠腦補。黃仁宇這種寫法,難免讓人覺得他更像個作家,而不是歷史學家。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是他的招牌,可也是他挨批最多的地方。他喜歡從大視角看歷史,強調什么“必然性”和“整體性”,覺得歷史發展有它的內在邏輯。但中國史學界的主流看法是,歷史沒那么簡單,不是幾條大規律就能概括的。
比如,他說中國古代缺了“數目字管理”,所以發展受限。這話聽著有道理,可細究起來,學者們覺得太籠統了。古代中國那么復雜,政治、經濟、文化各有各的門道,你一句“管理不行”就全蓋住了?還有,他老強調歷史的“必然性”,但很多歷史學家覺得,歷史里偶然性才重要。比如某個皇帝突然死了,某個戰役打輸了,這些“意外”往往改變了歷史走向,黃仁宇卻不太在意這些細節。
這種宏觀思路雖然有新意,可在講究微觀考證的史學圈里,顯得有點“飄”。有人甚至說他這是“以論帶史”,先想好結論,再找證據湊,違背了歷史研究的本分。
黃仁宇46歲才拿博士學位,之前也沒正兒八經學過歷史,這事兒在史學界也成了個槽點。傳統歷史學家大多是從年輕時就泡在史料里,基本功扎實得很。黃仁宇呢,先當兵,后學新聞,半道兒才轉行搞歷史,底子難免薄了點。
有些學者就拿這個說事兒,覺得他方法不正宗,理論功底也不夠。比如他提的“數目字管理”,聽起來挺現代,可在歷史學里沒啥系統支撐,像是自己琢磨出來的。這讓那些科班出身的專家看不上,覺得他是個“外行人”在歷史圈里瞎摻和。
除了學術上的事兒,黃仁宇的個人風格也給史學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1988年,北京有個國際明史研討會,黃仁宇受邀參加。結果他在會上發言時,腦子一熱,居然跳上沙發,蹲著在那兒大談特談,跟訓兵似的。這事兒后來被中國社科院的王春瑜寫下來,成了個笑談。
你想想,學術會議上,大家都正襟危坐,討論問題靠的是腦子,不是嗓門。黃仁宇這一出,顯得太“另類”了。不少人覺得他沒學者風度。這種行為,雖然可能只是他性格使然,但在嚴肅的學術圈里,確實加深了對他反感。
說了這么多反感,也得公平點,黃仁宇不是一無是處。史學界里也有少數人給他點贊,覺得他有點貢獻。
首先,他的《萬歷十五年》確實把歷史寫活了。普通讀者看這書,不用啃枯燥的論文,就能明白明朝是怎么回事兒。這對普及歷史知識挺有幫助,比那些高高在上的學術專著接地氣多了。
其次,“大歷史觀”雖然有爭議,但也啟發了一些人。有些年輕的歷史學家看了他的書,開始試著從宏觀角度想想問題,而不是光鉆牛角尖。這也算是一種新思路吧。
還有,他的書在海外影響不小,尤其是《萬歷十五年》的英文版,外國人看了覺得挺新鮮。這多少也算給中國歷史研究爭了點臉。
說了這么多具體問題,咱們再往深了挖挖,中國史學界為啥對黃仁宇反感這么大?這不光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跟整個學術環境也有關系。
第一,中國史學界傳統上特別重考據。清朝乾嘉學派那會兒,就講究“實事求是,無證不信”。這傳統傳下來,大家都覺得做歷史得靠硬功夫,史料不扎實就是耍流氓。黃仁宇這套宏觀理論加文學寫法,跟這種傳統對著干,難免被排斥。
第二,黃仁宇在美國待了大半輩子,受西方學術影響深。他的“大歷史觀”有點像西方史學里流行的“長時段”理論(比如法國的年鑒學派)。可中國史學界那會兒還不太接受這些洋玩意兒,覺得他“西化”太重,不夠“本土”。
第三,學術圈也有點“門戶之見”。黃仁宇不是國內培養出來的,又沒在體制內混過,算是個“外來戶”。這種身份天然就容易被主流排擠,尤其是他還敢挑戰傳統方法,更容易成靶子。
說白了,黃仁宇有點像個“異類”。他不按常規路子走,優點和缺點都特別明顯。史學界看不上他,可能也因為他挑戰了太多老規矩。可反過來想,要沒他這股“另類勁兒”,歷史書還能不能這么好看,還真不好說。你們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