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秉承超越商業的長期主義價值觀,在傳承中創新
2025年7月14日,古都洛陽迎來了一群特殊的探訪者。由寶馬愛心基金資助、寶馬中國與中國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的“BMW中國文化之旅大運河保護公益項目”再次啟程,聚焦隋唐大運河西起點。這已是該項目發布的第二期,致力于保護與推廣這條千年水道沿岸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百年車企遇見千年運河,寶馬的“傳承中創新”之路清晰呈現。活動中,寶馬集團Designworks上海工作室總監張雅琴(Vanessa Chang)的見解,為汽車有文化理解寶馬如何在百年積淀中尋求突破提供了重要線索,寶馬對文化的尊重與修行,對時代的重新理解,揭示出其面向未來的自我突破與創新追求。
理解時代的修行
寶馬在中國的文化之旅已走過19載。從2007年發起至今,項目足跡遍布華夏,資助近1000位非遺傳承人,惠及超2.18億人次。
此次聚焦大運河,寶馬并非走馬觀花。他們資助10位多民族非遺傳承人走進“清美-BMW非遺保護創新基地”,以洛陽三彩、古琴制作、香云紗等古老技藝為基石,與清華美院教授共同為“寶馬新世代”車型打造概念性非遺文創品。
“寶馬尊重傳承,在傳承中創新,這是寶馬進入未來的方式,更是寶馬新世代的設計哲學。”此前,華晨寶馬總裁戴鶴軒道出了核心理念。這種尊重不是簡單的符號化借用,而是深度的融合與轉化,正如寶馬設計師在洛陽三彩工坊的交流,他們愿意深入地探討東方審美如何與西方工業設計碰撞,實現從“文化尊重”到用戶體驗的落地。
對此,張雅琴在采訪中有更深的解讀:“寶馬在中國絕不僅僅是一個汽車制造公司。”她強調,寶馬“家在中國”30年,早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分子,而這種身份的認同,則是推動寶馬深度參與文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中國社會核心議題。
譬如,寶馬中國研發團隊主導為中國用戶量身定制新世代操作系統,加入“二十四節氣”等特色元素,正是“家在中國,讀懂中國”的實踐。張雅琴坦言:“慕尼黑也慢慢理解到,中國的市場確實已經需要來自中國團隊的導讀。”
人生如逆旅,本就是一場修行,而修行的目的,往往在于自我的突破。
如今,百年品牌的創新之路,常伴隨著爭議與挑戰,寶馬對此并不陌生。張雅琴回顧道:“從班戈時代開始,寶馬設計的創新一直不懼怕爭議,有爭議是好事,時間檢驗后來都被市場所認可。”
她深知,“真正的創新必然突破消費者的認知舒適區”,關鍵在于做好理解的錨點。
當汽車行業陷入配置與參數的“軍備競賽”,寶馬在新世代車型上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即“大道至簡”。
對此,張雅琴解釋:“寶馬新世代做的是科技不打擾用戶,是隱藏的科技,真正的科技從不喧嗶嗶,只在被需要時出現。”這種理念體現在新世代智能座艙的每個細節,如替代傳統儀表盤的視平線全景顯示,向駕駛者傾斜17.5度的向心中控,以及集成“主動觸覺反饋”技術的物理按鍵方向盤等等。
“我們認為,豪華有所取也要有所舍,”張雅琴闡述寶馬對豪華的理解,“真正的豪華不在于它秀什么,而在于它不秀什么。”這種清醒的取舍,在行業盲目堆砌功能的風氣中尤為珍貴。如面對按摩座椅等功能泛濫,她直言:“大家有可能陷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汽車產品只有面面俱到才有競爭力……我們做寶馬新世代車型設計的時候,一直都還在思考,還需要哪些創新。”
寶馬正選擇回歸本質,仔細思考“新世代車型的核心價值是什么?用戶為什么選擇它?”的核心議題。
洛陽是一片福地,昔年“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于洛陽。從此,人道主義烙印進中國后續近2500余年的歷史。今天,寶馬再談創新,向“以人為先”而行,共鳴于千年歷史。
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寶馬深入骨髓的基因。“寶馬本來就是想要一直變,這就是寶馬的DNA,”張雅琴說得干脆,“你說它不變,這沒辦法。”在Designworks上海工作室,這種精神被付諸實踐。她向汽車有文化描述團隊特質:“年輕,很有想象力,非常勇敢,他們愿意為自己發聲,勇于爭取自己想要的,也勇于去挑戰。”
創新首先體現在打破思維框架,張雅琴透露。設計師在概念初期“會盡可能找可以打破框架的概念,比如一些顛覆傳統認知的事物”。這不僅是為了設計本身,也是在“打開管理層的眼界和大腦”,推動整個企業走出固定思維模式,擁抱更多可能性,特別是來自東方消費者的視角。
科技的應用則應貫徹“以人為本”。她以新世代車型引入兩大AI智能體舉例,即“用車專家Car Genius”和“出行伴侶Travel Companion”,并介紹:為中國量身定制的中國版本BMW新世代操作系統X,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完成,其優化中國用戶常用五大用戶場景的10個本地化交互體驗,更具“中國味”,精準貼合中國用戶的偏好,比如咪咕快游“上車”,“招財貓”與“二十四節氣”等富有中國特色的設計元素。
相比起科技的領先,張雅琴更加強調,寶馬追求的是“功能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時機推送到用戶的面前,我們不希望它很復雜……它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操作,它不需要去想為什么。”同時,她以中國版車型在座椅等細節上的深度優化來論證,表示寶馬始終“把用戶需求放在設計里”。
毫無疑問,在寶馬看來,科技是隱形的助手,而非炫技的主角。
有文說
寶馬的“傳承中創新”背后,是一種超越商業的長期主義價值觀。戴鶴軒博士在啟動儀式上闡明:“寶馬集團樹立了‘更人文、更智能、更負責任’的未來出行愿景,創新是寶馬引領行業發展的發動機,責任是寶馬把握可持續未來的方向盤。”
這份責任貫穿寶馬在華足跡,如寶馬在2008年成立汽車行業首個企業公益基金,即寶馬愛心基金,品牌堅持21年的“BMW兒童交通安全訓練營”,以及持續19年的“BMW中國文化之旅”,與近年發起的“BMW美麗家園行動”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等。
寶馬始終相信“商業成功、生態環境與社會責任可以并行不悖”。而張雅琴在采訪中也明確表示:“寶馬的用戶最希望感知到的是這個品牌,有在幫他們預想,又體貼他們的需求。”(汽車有文化 歐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