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山街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然是浸潤于日常、融入于生活的生動實踐。街道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社區沃土,讓“石榴籽”精神在居民心中生根發芽,綻放出絢麗的團結之花。
在園丁社區“石榴花開別樣紅 籽籽同心一家親”主題宣講現場,紅石榴宣講志愿者正帶領居民通過“接力誦讀+觀圖競答+影片展映”的立體化形式,深入學習“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當《國家的孩子:民族團結接力棒,代代相傳》的影片畫面定格在草原母親張開雙臂擁抱漢族孤兒的場景時,不少居民眼含熱淚,不僅增進了社區居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更營造了濃厚民族團結氛圍。
這樣的場景在青春山街道已成為常態。街道以“有形之魂、有感之舉、有效之方”為指引,打造了集教育、體驗、互動于一體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廣場。二十四節氣浮雕與各民族團結小故事相映成趣,可以翻轉的景觀小品讓居民在休閑中輕松掌握“三個離不開”知識,成為居民身邊的“紅色課堂”。
在學苑社區的非遺腰扇DIY活動中,蒙古族大媽與漢族青年并肩而坐,在促進會工作人員指導下,將竹骨與絹紗變成一把把古色古香的腰扇。“這扇子不僅納涼,更扇出了咱們各族群眾的心連心!”參與活動的張阿姨舉著作品笑道。神華康城社區的非遺剪紙活動,則將56個民族形象化作紅紙上的藝術——石榴圖案里籽粒相依,民族服飾人物載歌載舞,成為最生動的“民族團結視覺教材”。“以前覺得民族團結是個宏大的概念,今天用紅紙剪出這些圖案,突然覺得民族團結就像手中的石榴籽,實實在在、觸手可及。”參與活動的社區居民小李捧著作品感慨道。
從感人至深的紅色宣講到潤物無聲的主題廣場,從巧手聯制的非遺腰扇到寓意深長的剪紙藝術,青春山街道正通過一個個“潤物細無聲”的載體和一場場“接地氣、聚人氣”的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象化為居民可觸摸、可參與、可共鳴的日常體驗。在這里,民族團結的根基越扎越深,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紐帶越系越牢,共同描繪著一幅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和諧畫卷,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貢獻著堅實的基層力量。
(文:李靖)
編輯:李仙渝
校 對:袁思嘉
審核:李臻昊 王芳
終審:紀杰峰
聲明:康巴什區融媒體中心原創稿件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康巴什發布》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