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兒是媽媽2》最新一期節目中有兩個片段讓我笑個不停,一個是李嘉格傻乎乎地說出「跟劉維拍完戲我臟了」;另一個是劉維拼命地夸贊彩虹屁,竟然讓李媽變成了表情包。
這檔節目似乎并不是在真正化解母女之間的心結,反而更像是特意在鏡頭前制造出兩種情緒的示范,這邊讓人批評「沒腦子」,那邊又教人學習「高情商」,只等我們去對號入座。
李嘉格說「臟了」引爭議,劉維夸李媽像鞏俐:節目故意造對立?
李嘉格說出「臟了」這樣的詞確實讓人有點不太舒服。
但細細想想,其實她已經累得眼神都失去了光彩,拍一個短劇花了四個小時,導演第十次喊「再親密一點」。
而親媽還拿著保溫杯在一旁看著,換作是誰恐怕都會有些惱火。
只不過她一生氣,顯得特別實在,情緒直接就甩給了合作嘉賓,現場的氣氛頓時變得有些不自然。
說實話這件事情我挺支持劉維,但就喜歡他能說會道那方面罷了。
誰會不喜歡一見面就夸你像鞏俐,還把你兒時丑事說成母女趣事?
可就算羨慕吧,真要讓他做我姐夫,我又開始擔心起來,要是哪天他嘴不巧了,差距大得能讓人受不了。
劉維的「互聯網嘴替」套路:夸人帶臺階,卻避開「四小時重拍」的累
劉維嘴巴很甜,反應還很快,他這一招實際上是把情緒給「外包」出去了。
當他夸贊李媽說「阿姨您這臉型跟鞏俐挺像」的時候既夸獎了李媽,又給李嘉格找了個比較體面的臺階:媽媽好看,女兒自然也不會差。
就這么一句話,讓三個人都很高興,怪不得彈幕上都紛紛刷起「互聯網嘴替」。
不過仔細想一想,他在整個過程中很巧妙地避開了「四小時重拍」這個比較敏感的話題,連一個「累」字都沒提及。
節目在賣「情緒價值」:李嘉格負責翻車,劉維負責當典范
我忽然發覺,節目實際想要售賣的并非只是「母女和解」,而是「情緒價值」的兩類極端事例。
李嘉格負責展現翻車情形,使我們去批判「低情商」;劉維負責展示典范做法,讓我們去學習「學講話」。
在批評與學習中間,流量兩邊都賺取,又有誰會在意她們母女為何爭吵。
這讓我想起我閨蜜的吐槽。
她帶男友回家,男友全程夸媽手藝好,結果飯后她媽私下說:「這孩子挺客氣,就是累。」
你看長輩其實分得清誰是真松弛誰是營業。
鏡頭可以騙人,生活里的微表情騙不了,但節目只負責鏡頭。
高情商的另一面:像對痛經說多喝熱水,沒戳中痛點
更抓馬的是,劉維勸李嘉格「珍視父母」的時候,彈幕清一色是「動容」。
可他把「別跟媽媽吵架」說成「你有多幸運還有媽媽」,這在李嘉格那里,就如同對痛經的人說「多喝點熱水」。
道理雖說都沒錯吧,但根本沒觸及那痛苦勁。
高情商的話,有時候其實就是另一種站邊上看熱鬧,不懂人家難處。
劉維越是表現得近乎完美無瑕,反倒越發像是節目組專門弄進來充當「對照組」似的。
感覺劉維存在的意義,像一面鏡子,把李嘉格當女兒時,那一堆不足之處全照出來了。
如果劉維哪天翻車,比如被拍到私下沉默寡言,輿論會不會立刻反轉:「看吧都是演的!」
我們看綜藝,其實只是需要一個,可以隨時投射自己情緒的工具人。
李嘉格是負面工具人,劉維是正面工具人,工具人沒有中間值。
事情說到這個點,我反倒有點同情李嘉格了。
她在鏡頭前崩潰之時,與我年會表演摔倒后還硬撐著說「沒事」時的那種尷尬毫無二致。
不同之處在于,我沒被全國觀眾做成表情包罷了!
低智商背后或許是長期被要求「做懂事閨女」積攢下的疲憊,她只不過把厭倦情緒如同刀子般展現出來。
少點剪輯濾鏡,多點生活細節:真實比「高情商」更重要
節目里最為狡黠之處在于,會讓你覺得罵了李嘉格、學了劉維,便能避開家中那些煩心事。
不過實際情況是,根本沒有剪輯師來替你抹去老媽沒完沒了的嘮叨說教,也沒有背景音樂來提示你該去夸贊什么。
最后,只能自己在鏡頭外思索,既不做沉默之人又不裝模作樣的心路歷程。
所以我覺得,這節目應該少一些經剪輯營造出的「情緒濾鏡」,多一些未經過多加工的生活細節,鏡頭不應成為制造對立的工具。
將人塑造成「高情商典型」或是「低情商對象」,實際上所有被鏡頭遺漏的沉默以及呼吸,才是區分表演與真實的時間印記線。
何謂「高情商」?
生活并非依靠短短幾分鐘的片段來評判,它只看在漫長時光里,那份周到能否從鏡頭前延伸到鏡頭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