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社會學、家庭教育等專業背景,接受過我國多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的教學、指導。自2008年大學攻讀心理學以來,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學及心理咨詢的學習與深造。不斷地進行自己成長與完善,并定期地接受專業的督導,心理咨詢多年,具有較豐富的咨詢經驗。
各位寶爸寶媽們!今天咱來聊聊孩子說話的事兒。有些孩子就像含羞草一樣,一開口就縮成一團;還有些像沒破土的種子,心里藏著春天,可就是沒勇氣沖破硬殼。當語言成了孩子前進的絆腳石,咱別急著“矯正”,先蹲下來,聽聽他們沉默里藏著啥密碼。
接下來咱說說幫孩子說話的幾個方法。
首先是在非語言的土壤里播種。咱可以跟孩子玩肢體對話,用手指在桌面敲節奏,把情緒變成“噠噠噠”的鼓點;還能用積木搭個情緒城堡,紅色積木代表憤怒,藍色積木代表平靜。也可以試試繪畫療愈,給孩子一張白紙,問問他“如果開心是彩虹,難過是烏云,你現在是什么顏色”,有時候蠟筆比舌頭還誠實呢!帶孩子觀察含苞的花骨朵,問問他“你覺得它在緊張還是期待”,這就是自然隱喻,用萬物生長的節奏,暗示表達是個自然的過程。
然后是拆解表達的“零件”。先從單音節開始,玩“詞語接龍游戲”,讓孩子先說“餓”“累”這樣的單字,再像搭積木一樣疊加成“肚子餓”“今天很累”。畫個0 - 10分的標尺,問問孩子“現在你的焦慮是幾分?吃冰淇淋會降到幾分”,這就是情緒溫度計,量化感受可比抽象描述安全多啦。讓玩偶吵架,讓孩子當“調解員”,隔著“扮演”的濾鏡,真實情緒反而更容易流露出來。
再就是制造“語言安全島”。每天睡前10分鐘來個“秘密樹洞時間”,跟孩子約定“媽媽只聽不說”,用沙漏計時,搞個心理契約。鼓勵孩子把煩惱寫在紙上塞進“漂流瓶”,一周后再打開,物理距離能緩解當下的壓迫感。設計一套手勢密碼,比如“比OK手勢”代表“我現在需要安靜”,讓非語言溝通成為過渡橋梁。
最后是看見“不說話”背后的禮物。帶孩子散步時比賽發現“三件綠色的東西”,培養孩子用眼睛代替嘴巴探索世界。給孩子一顆糖,說“等你說出三個愿望再吃”,把壓力變成游戲化的挑戰。一家人用“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的句式輪流編故事,降低孩子對“完美表達”的恐懼。
語言從來不是衡量心靈的標尺。咱別再給孩子貼“表達能力差”的標簽了,用耐心編織理解的網,那些曾經卡在孩子喉嚨里的星辰,總會找到自己的軌道。說不定哪天,孩子指著天邊的云說“像棉花糖”,你就會突然讀懂他藏在比喻里的千萬次欲言又止啦!大家都行動起來,幫幫咱家孩子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