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下市場。
今天指數不太好看,主要是銀行跌的。其實還有3200只票子是上漲的。
這段時間銀行有些疲軟,可能跟上面拉長了保險公司考核周期有關。
保險公司拿著保費炒股。拉長考核周期,相當于鼓勵保險公司多做長期考量——比如看看成長板塊或短期乏力的消費股;
不要總想著短期避險——比如在銀行等紅利股里躲貓貓。
這事7月2日國務院通知,7月11日財政部印發。
好巧不巧,銀行股的回調,正起始于7月11日
那天不僅是銀行,數只紅利股(中國神華、中國電信)都出現了尾盤下殺。大概率是部分保險資金開始調倉換股了。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沒有政策,銀行會調整嗎,我覺得也會。
很多人吹銀行,但很少有人會告訴你,2025年一季度,中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貸款利率-存款利率)降到1.43%,不良貸款率是1.5%。
這是中國的銀行股歷史上的第一次,不良率要高于凈息差。
雖然這兩個指標不能這么直接對比,但還是能說明些問題的。
今年一季度,銀行利潤在時隔多年后首次出現下滑。六大行平均下降2%的樣子。
下滑幅度很小,倒不是因為銀行經營有多好,而是因為銀行把歷史隱藏利潤拿了出來,讓數據沒那么難堪。
不過說來也很諷刺,2019~2021年全場大漲,就銀行不漲。那會兒市場主流聲音是銀行賺的是假錢、是假利潤。
但現實恰恰相反,那幾年經濟環境好,銀行一直在藏利潤。近幾年經濟沒那么好,銀行又在釋放利潤,穩定市場。
這說明國內銀行股在經營上還是偏謹慎的,比地產公司強多了。這也是為什么保險公司會在銀行里避險。
但也說明,銀行股從來都沒變過,變的是情緒。
現在的銀行,性價比一般。但話說回來,又能跌到哪去呢?
保險公司再避險,就避到1%~2%的存款和債券了,那還不如銀行呢
A股同理。就現在這個價格,再不濟也比存款、債券和樓市強太多了。牛市不會輕易結束,下跌記得補倉。
當然,如果你覺得銀行不夠說明問題,我們還可以簡單聊下泡泡瑪特。
今天泡泡瑪特出了業績快報,預計上半年營收增長2倍,利潤增長3.5倍。
其實是超預期的,但公司今天的股價大跌。
也沒啥別的原因,就是有些擁擠,一旦有人趁著利好搶跑,很容易下跌。
港股主題行情的擁擠度可總結如下圖。
新消費、醫藥和非銀(主要是港股券商,因為穩定幣)是擁擠度最高的3個板塊。
從歷史經驗看,擁擠度高不代表見頂,但短期調整是很正常的。
至于是否見頂或者說風險大小,還是要看估值。
按照最新增速,并對國內和海外業務做個切分,泡泡瑪特今年利潤保守在100億左右。
而泡泡瑪特最新市值在3400億。換言之,如果公司股價停滯到年底,市盈率PE就降到34倍。
不考慮護城河的真實性,僅考慮泡泡瑪特明年預計30%+的增速,當下估值顯然談不上貴。
不得不說,雖然明面上越來越熱,但市場內里依然是冷清的,特別是消費這塊。即使是泡泡瑪特這種高增大牛股,也不過是這個估值。
回想一下2019~2021年消費賽道牛市是何場景:
10%增速的公司,PE敢給到50倍。
20%增速的公司,PE敢給到100倍以上。
茅臺那會兒15%的歷史增速,PE最高到73倍。
海天22%的歷史增速,PE最高到118倍。
而現在泡泡瑪特350%的歷史增速,30%的預期增速,也只敢給34倍的PE。
很多人說舊消費公司近幾年股價拉胯是因為消費疲軟。疲軟是有的,但就當年那個超樂觀估值買入,做夢能賺錢啊
2021年炒股,是揣著買金鐲子的錢,歡天喜地捧回個銀鐲子還覺得撿了漏;如今呢,是攥著銅鐲子的預算,就能輕松買到銀鐲子。
說到底,鐲子還是那個鐲子,最多有些氧化,擦擦就好了。真正變的,是人心、是情緒。
報下格指2.09,投資機會為A-(投資機會從好到差為S、A、B、C、D)。原創不易,干貨更難,還望大家多點贊、在看和分享支持。你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