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國勝
當前,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態,機器成為教育參與者,人機協同成新常態。人工智能時代來臨,職業院校如何高質量發展?
7月13日,在云南昆明召開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2025年年會上,大會設置的第六分會場以“AI時代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現場各位職業院校校長開展圓桌研討。
人工智能應對,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職業教育的AI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但答題時,請永遠把‘培養完整的人’寫在第一條?!鄙綎|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楚金華開門見山地指出,AI對職業教育的影響,本質上是技術形態與教育價值的雙重變革。但更深層的沖擊在于教育目標的重構:過去我們培養“技能操作者”,現在要培養“人機協作者”,未來更需要塑造“技術駕馭者”。
“真正的職業尊嚴,不在于你會用多先進的工具,而在于你能否用工具守護人的價值?!背鹑A說,AI對職業生態的重構,正在呈現三重效應:替代效應、補償效應、融合效應?!癆I+產業”的新形態,直接決定了職業教育的新方向:我們必須培養能駕馭這種人機協同生態的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AI來襲,為職業院校培養具有數字素養、創新能力和跨界視野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新路徑?!便~仁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5月,該校升格為銅仁職業技術大學——記者注)副院長王鋒認為,數字經濟時代,數智技術正深刻重塑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的互動關系,有利于重構產教融合新生態,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職業教育的升級發展。
王鋒認為,人工智能的到來,催生了新的技術技能和工作崗位,但崗位能力要求更高;需要為學生提供從“知識應用”到“技術創新”的躍升通道;推動人才培養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型,推動科研從“論文導向”轉向“應用導向”等,對職業院校的期盼與要求更高。
而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5月,該校升格為貴州輕工職業大學——記者注)副院長游明倫則認為,人工智能時代,高職院校面臨三重挑戰:一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替代危機。AI將沖擊標準化技能崗位,倒逼人才培養邏輯重構;二是師生角色轉型。傳統“教”與“學”模式被解構,教師育人職能與學生發展路徑急需重塑;三是學校內部治理面臨結構性困境。之前治理存在協同難、效率低等問題,亟須智能化升級。
“職業教育是與產業發展結合最緊密的、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跨界教育,應該緊扣‘三個世界’(工作、生活、產業)的協同邏輯,補齊學科短板、確立學科生態位、優化職業類型定位,走好學科與專業一體化融合發展之路,才能在AI持續沖擊就業市場的情況下,為學生筑起抵御職業風險的‘護城河’?!庇蚊鱾愓f。
游明倫認為,在信息化時代到來之前,教育實現大規模、高品質和個性化的完美統一,被認為是教育中“不可能的大三角”。而進入信息化時代,智能技術使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成為可能?!翱梢灶A見,未來教師在學生身上投入的時間長度決定了學生成長的增量,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深度決定了學生個性化成長的質量。”游明倫說,這會讓“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真正蔚然成風。
王鋒認為,數智賦能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在本質上是技術革命與教育變革的深度耦合。職業院校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只有充分擁抱、應用數智技術,才能培養出適應數智時代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再反哺數智技術的迭代升級,形成“技術賦能-模式創新-生態重構”的良性循環。
“職業院校應該高度關注拔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這是我們的職責使命?!蓖蹁h認為,培養拔尖技術技能人才,必須要重視科技創新,強化產教融合,打造一批強科研、善創新、會教學的師資團隊,推動科技創新反哺教學,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同時,王鋒認為,專業建設是職業教育的命脈,但是職業院校決不能只重視專業建設而忽視了職業教育的學科建設。尤其是職業本科的誕生與發展,如何培養職業本科學生堅實的理論基礎、綜合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知識體系上更強調跨學科整合?!耙虼耍屛覀儾坏貌徽J真審視職業教育的學科建設問題,必須要推進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融合發展,才能真正保持職業教育的強大生命力?!蓖蹁h說。
當然,游明倫覺得,在人機協同下,人機邊界逐漸模糊,教師這一個體在部分任務中逐漸退居輔助地位,開始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逐漸轉向技術不可替代的情感、思維和創造力等領域。今后,學生的思維培養是從“牛頓思維”走向“量子思維”,應教會學生處理不確定性的任務,在不確定中找到潛能,激發潛能、創造價值。
智能時代,職校干了啥
楚金華認為,人工智能的到來,給交通裝備制造業帶來了挑戰,尤其是標準化、重復性動作大量被AI取代,綜合性、統籌性、決策性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大幅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由以前面對看得見摸得著的“零部件”操練轉向掌握整條生產線的運行狀態。
基于這一認識,山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幾年前開展了一項“教育實驗”:根據智能制造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學校依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巴哈大賽的實踐經驗,在機電類專業推行綜合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將技能人才培養重點由掌握單個的技能轉向綜合技能。
由此,學校成立了校長牽頭的工作專班,每年從全校招聘有意愿參與教育實驗的30名左右學員,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以培養具備多學科知識、多技能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為導向,注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有機統一,強調創新意識的激發與實踐能力的鍛煉,使學生具備跨學科知識融合能力、多技術技能掌握能力以及適應復雜社會需求與技術變革的能力,最終學生畢業要能達到“造車”的水平。
在銅仁職業技術大學,學校高度重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將其作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全面賦能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著力培養適應數智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據王鋒介紹,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使得學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的智能迎新系統,新生報到時間從2天縮短至2小時,家長滿意度達98%;學校的教學質量可進行大數據分析:實時采集課堂互動、作業提交、考試成績等數據,教師個性化方案制定效率提升30%;學校畜牧獸醫專業群依托虛擬養殖場實訓平臺,學生可在虛擬環境中完成畜禽養殖、疫病診斷等全流程操作,解決了傳統實訓中活體動物成本高、風險大的問題,實訓效率提升50%;護理專業利用虛擬護理仿真系統,學生可反復練習相關技能,操作考核一次性通過率從75%提升至95%;學校大力推進“課堂革命”,推廣“線上線下融合、理實一體”教學模式,全校95%的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所有教室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教學過程數據實時采集與分析。
“智能時代,輕工何為?”游明倫介紹,貴州輕工職業大學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的到來與挑戰,將數字化作為開辟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將課堂教學作為重要切入點,錨定人工智能賦能學校治理的創新方向,逐步構建起智能高效的“數字輕工”治理新生態。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陳國峰介紹,學校在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的到來,已經開設了人工智能與適老化空間設計、人工智能+網店運營、智慧護理實踐等首批13門校級專業人工智能技能課程;建成學校的教育大模型基礎設施,建成AI私有云平臺;建設基于生產實際的“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開發了含AI診斷模塊的專屬智能體;開發學生、教師、專業、學校四層動態畫像,精準診斷與動態監測人才培養全過程。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宋愛蘋介紹了學校探索數智賦能應用型課程建設,針對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通過構建能力導向課程體系、推進教學改革、開展質量評價、搭建智能平臺等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果,為應用型課程建設提供了實踐經驗。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