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雙元村遺址
考古新發現
文 圖 / 鹽城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
本文刊登于《大眾考古》2025年增刊
雙元村遺址位于鹽城市亭湖區文峰街道解放橋社區境內,地處江淮東部古代沙岡(東岡)以西,緊鄰串場河南岸,與明清時期古“瓢城”南門隔河相望。遺址中心坐標為東經120°07′47.5369″,北緯33°22′46.5423″,地表海拔2.8—5.2米。
2024年12月,為配合文峰街道景山中學周邊改造地塊三期工程的建設,對遺址進行全面勘探,發現大面積紅燒土堆積與明清時期陶瓷片、碎磚塊等遺物,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開展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230平方米,清理紅燒土堆積1處、灰坑2個、井1處。出土器物37件,包含城墻磚、鐵錢、瓷碗、瓷盤、瓷盞、瓷勺、筆架山、硯臺等。
發掘區平面圖
地層堆積
遺址所處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地層較厚,南部地層較薄,發掘區域內樁基密布,破壞嚴重。遺址文化層堆積較為簡單,大致分為三層,地表為現代擾土層,其下為兩層文化層。灰坑H1、H2開口于擾土層下,紅燒土堆積被第②層文化層所疊壓,其下為第③層文化層,現以T0609、T0709北壁為例說明如下。
T0609、T0709 北壁地層圖
第①層:表土層,灰褐色黏土,土質疏松,厚0.8—1.7米,包含大量現代生活與建筑垃圾,為現代擾土層。
第②層:清代文化層,灰黑色黏土,土質較致密,厚0.2—0.36米,西側區域夾雜貝殼和紅燒土顆粒,包含較多明清陶瓷片,覆蓋整個探方。
第③層:明代文化層,淺灰褐色黏土,土質致密,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厚0.61—0.73米,僅存于北壁東側。
第③層下為生土,黃褐色黏土,土質致密,覆蓋整個探方。
遺跡現象
此次考古工作共發現灰坑2個、紅燒土堆積1處、井1處,由于遺跡北部為道路,西部為地下電纜區域,無法開展工作,遺跡已揭露面積約110平方米。
灰坑
共2個,分別位于發掘區的東、西兩側,灰坑開口均被現代擾土層打破。
H1位于T0709北部。開口于①層下,坑口距地表1.6—1.8米。開口被現代基建破壞,打破②層、③層和紅燒土堆積。平面呈半圓形(北部壓于路面下),較規則,斜壁,底部不平整。坑口長1.8米,深0.75—0.84米。坑內填土呈灰褐色,土質較致密,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未見出土遺物,推測年代晚于清代。
H2位于T0609北部。開口于①層下,坑口距地表1.67米。開口被現代基建破壞,打破②層與生土層。平面呈半圓形(北部壓于路面下),斜壁,底部不平整。坑口長0.93米,深0.3—0.38米。坑內填土呈深灰褐色,土質較致密,摻雜黑色碳屑,未見包含物,推測年代晚于清代。
紅燒土堆積
分布于T0609與T0709北部和東南部。開口于②層下,疊壓J1和生土層,被H1打破。平面呈不規則形,斜壁,底部不平整,平面東西長約17米,南北長約10.5米,東南端寬3.5—4.5米,北寬7.8米,厚0.7—1米。
紅燒土堆積,土質較疏松,其中發現大量紅色燒土塊、黑色渣土、城墻磚殘件、陶瓷片等。城墻磚多為燒壞變形的磚塊,主要見于堆積的中部和東部。在堆積的中部與西部發現大量燃燒導致的黑色渣土。堆積可分上下兩層,在上層發現了清代筆架山、筆硯和鹽城方磚,下層出土了帶“鹽城縣”銘文的城墻磚。
位于T0609中東部。開口于紅燒土堆積下,被紅燒土堆積疊壓,打破生土層。口部平面形狀呈橢圓形,直壁,底部平整。井口長0.8米,寬0.75米,深0.7米。井內堆積可分為兩層:①層為燒壞的城墻磚和紅燒土堆積,厚約0.4米;②層為青灰色淤泥,土質較致密,厚約0.3米。根據水井位置,結合鹽城地下水位較淺的特質,推測其用途可能為燒窯取水用井,后隨窯址一同廢棄,應與紅燒土堆積為同一時代。
出土器物
雙元村遺址共出土可修復器物37件,包含鐵錢、城墻磚(部分帶有“鹽城縣”銘文)、筆架山、硯臺、瓷碗、瓷盤、瓷盞、瓷勺等。其中以城墻磚與瓷器為多,另有少量陶器和鐵錢。遺址中發現的城墻磚多為燒制變形的碎磚殘件,因燒成溫度差異,呈現出青灰、紅褐等色彩。城墻磚按規格形制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形制較大,長33厘米,寬19厘米,高9.5厘米;另一種形制稍小,長33厘米,寬16.7厘米,高6.5厘米。其中22塊帶有“鹽城縣”銘文,根據字體形制亦可分為兩種。出土陶瓷器均為民間日用器,瓷器以青花瓷為主,另有少量灰白釉及黃釉瓷器,器類有碗、盤、盞、勺、筆架山等;陶器主要為硯臺。以下擇典型器物作具體介紹。
城墻磚
遺址出土可修復城墻磚23件,以泥質灰陶和紅陶為主,其中22塊帶有“鹽城縣”楷書銘文。
2024紅燒土堆積:2,殘,泥質灰陶,呈灰褐色,方形,側面有“鹽城縣”銘文。殘長17—16厘米,寬18.4厘米,高10厘米。
2024紅燒土堆積:3,殘,泥質紅陶,燒成溫度低,呈紅褐色,方形,側面有“鹽城縣”銘文。殘長13.2—15.4厘米,寬16厘米,高7厘米。
2024紅燒土堆積:6,殘,泥質紅陶,燒成溫度低,呈紅褐色,方形,側面有“鹽城縣”銘文。殘長18.2—10.1厘米,寬16.5厘米,高6.5厘米。
2024紅燒土堆積:13,殘,泥質紅陶,燒成溫度低,呈紅褐色,方形,側面有“鹽城縣”銘文。殘長26.7—23.5厘米,寬16.3厘米,高6.5厘米。
2024紅燒土堆積:17,殘,泥質紅陶,燒成溫度低,呈紅褐色,方形,側面有“鹽城縣”銘文。殘長21—13.4厘米,寬14.3厘米,高6.8厘米。
2024紅燒土堆積:33,殘,泥質灰陶,呈灰褐色,燒制彎曲變形,裂痕較多,側面有“鹽城縣”銘文。殘長33厘米,寬19厘米,高9.5厘米。
瓷器
出土可修復瓷器9件,包括碗4件、盤2件、盞1件、勺1件、筆架山1件。
瓷碗2024紅燒土堆積:21,殘,釉面呈青色,胎體呈灰白色,印花紋,胎質堅硬粗糙,質地致密。敞口,口唇薄平而外侈,淺腹,腹部較平坦,呈斜直狀。圈足,足徑較小。器物內壁口沿處飾有點狀紋一周,腹部飾纏枝蓮紋,底部襯以蕉葉紋,青花發色藍中帶灰,有明顯暈散現象。外壁紋飾為折枝花卉紋,以菊花為主,花朵形態較為寫意,青花色澤濃淡不一,分布自然。口徑14厘米,底徑7.1厘米,高7.8厘米。
2024紅燒土堆積:22,殘,釉面呈淡青色,印花紋,胎質堅硬粗糙,質地致密。敞口,口唇薄平而外侈,淺腹,腹部較平坦。圈足,足徑較小。內壁近口沿處有一道細弦紋,腹部飾蓮瓣紋,底部襯以花蕊狀紋飾,青花發色藍中偏灰,暈散現象明顯。外壁飾荷葉紋,周邊似為變形的云紋或波浪紋,青花顏色濃淡不一,分布自然。口徑14.9厘米,底徑7.8厘米,高7.8厘米。
2024紅燒土堆積:25,與2024紅燒土堆積:22瓷碗形制一致,口徑14.8厘米,底徑7.3厘米,高7.6厘米。
2024紅燒土堆積:37,殘,胎體呈棕褐色,質地粗糙。外壁施白釉,釉面有泛黃、磨損及土沁現象,并有黑色繪制的寫意紋飾,圖案似山水輪廓,筆觸自然,有暈散效果。口徑14厘米,底徑7.2厘米,高7.1厘米。
瓷盤2024紅燒土堆積:23,殘,白釉,無紋飾,保存狀況較差。口徑15.8厘米,底徑8厘米,高3厘米。
2024紅燒土堆積:26,殘,青花瓷片,胎體呈灰白。圈足,足徑較小。紋飾以鈷料繪制,口沿內飾雙圈弦紋,下繪纏枝花卉紋,包含卷曲的枝葉和形似花苞的圖案,青花呈藍色。口徑17.8厘米,底徑10.7厘米,高2.9厘米。
瓷盞2024紅燒土堆積:24,殘,施灰白釉,質地較粗糙,矮圈足,外壁可見輪制痕跡。口徑7厘米,底徑3.2厘米,高4.6厘米。
瓷勺2024紅燒土堆積:27,殘,胎體呈灰白色。釉面白中泛青。勺中飾較大的菊花圖案,花瓣層次分明,周圍點綴著類似旋渦紋和小朵花卉紋,青花呈藍色,略有暈散。殘長5.9厘米,寬3.4厘米,高0.2—0.4厘米。
筆架山2024紅燒土堆積:31,整體造型模仿山巒,呈連峰式。上部有5個“山峰”,顏色呈淡藍色,釉面勻凈有光澤,峰體尖銳;下部支撐部分為米黃色,有鏤空雕刻,形似水波與枝葉相互纏繞,且帶有圓形鏤空裝飾。從器物特征看,其產自石灣窯。底長10.5厘米,底寬1.1—1.7厘米,高7.3—8.3厘米。
陶器
硯臺,2件(2024紅燒土堆積:29、2024紅燒土堆積:30),二者形制相同。陶制,灰黑色,形制呈長方形,硯堂微微內凹,四周邊緣稍厚。硯堂內有朱砂和黑色顏料附著。2024紅燒土堆積:29,殘長8.2厘米,寬6.1厘米,高1.3厘米;2024紅燒土堆積:30,殘長8.2厘米,寬6.3厘米,高1.3厘米。
硯臺
其他
鐵錢,1件(2024紅燒土堆積:28)。殘,保存狀況較差,銹蝕嚴重,上有“道光通寶”銘文,外徑2.2厘米,內徑0.6厘米。
認識
遺址的時代和性質
從地層堆積情況看,雙元村遺址地層堆積大致可分為三層,現代擾土層之下為清代地層(第②層)和明代中期以后文化層(第③層)。灰坑H1、H2均開口于擾土層下,打破第②層、紅燒土堆積與生土。紅燒土堆積開口于第②層下,疊壓J1,被H1打破。在清理紅燒土堆積的過程中,在上層發現清代產自石灣窯的筆架山、陶質硯臺和鹽城本地小磚;下層發現帶有“鹽城縣”銘文的明代城墻磚,出土以青花瓷為主的瓷片,可辨器型有碗、盞、盤等,由此推測紅燒土堆積年代從明代延續至清代。
從出土器物看,雙元村遺址出土城墻磚的形制與南京、泰州等地出土的“南城縣”“句容縣”“廣昌縣”“合興里”等明代記名式銘文城磚相似,此類城墻磚常見的制作方式一般是將刻好銘文的模具戳印或壓印在未干的磚坯側面或端面上,待磚坯晾干后再入窯焙燒。[1]史料記載,鹽城在唐代之前“久無城邑”,宋代紹興至乾道年間(1131—1173年),曾三次修固土城。據明《萬歷鹽城縣志》記載,鹽城土城墻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知縣秦曹經重修”[2]。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為防御倭寇侵擾,備倭指揮楊清、守御千戶馮善主持重修城池,將土墻改為磚城,《萬歷鹽城縣志》載,“磚城城墻高、寬均為2丈3尺,周長7里67丈。城池東西長2里108丈,南北長2里90丈。城頭上設有城垛,垛中有一方孔,供防衛、射箭之用”[3],自此逐漸形成了鹽城古“瓢城”的基本格局。由此可知,雙元村遺址出土城墻磚時代應不早于明永樂十六年,此處磚窯的使用可能與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修筑磚城墻歷史事件相關。
關于雙元村遺址的性質與功能,可從其地理位置與遺存特征分析。遺址位于串場河南岸,隔河向東不遠處即為古“瓢城”的南城門。靠近水源與近鄰城池的地理位置,可以為燒窯取水與物料運輸提供便利,此外河道附近的泥沙細膩純凈,更加方便取用和塑形。這一選址符合明代窯址如山東曲阜舊縣四街窯址[4]、景德鎮觀音閣窯址[5]、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擦崖子明長城磚窯[6]、湖南中方窯窿坡明初城墻磚官窯[7]等的“四近向陽”[8]的原則,即近水、近土、近城、近柴和向陽。在遺址北部紅燒土堆積中出土大量燒壞城墻磚、紅燒土塊、黑渣土和破碎燒結面,且其附近發現多處活土坑,可能為制作磚坯的取土坑。在紅燒土堆積下還發現一口僅深0.7米的淺水井,可能用于燒窯取水。結合這些遺跡組合與位置關系,推測雙元村遺址及周邊大概率曾存在官方燒制城墻磚的窯址。綜上所述,雙元村遺址在明永樂年間可能為一處官方燒制鹽城城墻磚的窯址,后逐漸廢棄,清代及以后演變為居住區,人類活動頻繁。
雙元村遺址與明清古瓢城相對位置圖 [10]
城墻磚“鹽城縣”銘文考證
雙元村遺址出土的22塊帶“鹽城縣”銘文的城墻磚,直接表明了城墻磚的歸屬地,屬明代常見的地名磚范疇。明代早中期,各地府州縣曾大規模實施城墻建設,此類地名磚在南京、泰州、淮安等周邊地區曾多次出土。相較于紀年磚、吉語磚等類型,地名磚的銘文內容較為簡單,主要體現地方行政單位對城磚燒造的監管責任。地方燒制的城墻磚除供本地使用外,也會支持周邊地區的城墻建造,例如“淮安府海州”銘文城磚,在明中都、南京、淮安以及海州本地等古城城墻中都有發現。此次雙元村遺址出土的明代“鹽城縣”城墻磚,證明了鹽城城墻建造用磚主要來源于本地制造,反映了地方自治能力以及官府對本地燒造的直接管控。
“鹽城縣”銘文中的“鹽”字歷史悠久,其演變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早期以“鹵”為原始符號,西周金文延續此形,戰國始見“鹽”字,秦小篆定型為“鹽”字。《說文解字》釋:“鹽,咸也。從鹵,監聲。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9]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以草書楷化法簡化為“鹽”。“鹽城縣”銘文中的“鹽”字由“士”“ノ-”“口”“皿”組成,與繁體字“鹽”不同,屬于“鹽”的簡體字范疇,字體屬明代常見的楷書。
整體看,本次考古工作是鹽城地區首次發現明代的官方城墻磚窯址,為認識磚窯的選址特點、形制結構等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填補了空白。“鹽城縣”銘文城墻磚是明代鹽城城市發展史的重要物證,揭示了地方行政制度、城防建設與手工業發展的歷史脈絡。
執筆:夏春暉 蘇楠 孫樹林
注釋
滑動閱覽
[1]郭金海:《明代南京城墻磚銘文略論》,《東南文化》2001年第1期。
[2](明)楊瑞云修,(明)夏應星纂:《萬歷鹽城縣志》,明萬歷刻本。
[3]同[2]。
[4]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曲阜舊縣四街窯址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21年第2期。
[5]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2024年度景德鎮觀音閣窯址發掘簡報》,《故宮博物院院刊》2024年第11期。
[6]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遷西縣文物管理所:《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擦崖子明長城磚窯發掘簡報》,《草原文物》2022年第1期。
[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懷化市博物館、中方縣博物館、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中方窯窿坡明初城墻磚官窯遺址2021年考古發掘簡報》,《湖南考古輯刊》(第17集),科學出版社,2024年。
[8]同[6]。
[9](漢)許慎撰,(宋)徐鉉等校:《說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10]《蘇北縣城城廂圖集》,中華民國七年實測十一年制印。
(圖文來源于“大眾考古”,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