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馬橋文化時期是怎樣的一種社會結構?
馬橋文化
如何影響了本地區歷史發展的方向,
它與現代社會的形成有什么聯系?……
追尋馬橋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應該延續。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今天,你將聽到的是《第四章 豐衣足食——馬橋文化先民的生活》(節選)。
第四章 豐衣足食——馬橋文化先民的生活
考古學不僅僅是從地下發掘出陶器、石器等物質遺存,更重要的是“透物見人”,通過這些遺存去認識人類過去的生活。人類學研究認為文化是人類適應環境的超機體組織,而文化對環境的適應是以技術為基礎,它將自然資源轉換為工具、食物、衣服和住所的一整套技術和知識。馬橋文化先民生活是技術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之一,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維持生活的方式。
一、?房址及其他相關生活遺跡
與人類活動相關的考古遺跡主要有房址、水井、灰坑、灰溝、陶片堆和灶坑等。它們構成了聚落的最基本層面。
馬橋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房址大多以數量不一的柱洞群組成,而地面部分已經被破壞殆盡。以馬橋遺址的發現為例,其發現的柱洞絕大多數都是直立柱洞,洞口近原形,柱洞底部為錐形底或圜底,有些柱洞在底部有數塊陶片,應當是作為柱礎。這些柱洞既有零星分布,也有成群分布的,它們當與居住遺存有關。根據柱洞的分布狀況,發掘者把比較集中、成群分布的柱洞確定為4處柱洞群。因為在地面上沒有發現任何經過加工或使用過的生活面的痕跡,所以發掘者推測其居住址的建筑形式應該是一種干欄式結構的房屋。
其中,ⅡDQ201柱洞群較為典型,柱洞排列似有一定的規律,大致可以認為是由兩個建筑單元組成的一處房址,單元甲為南間,單元乙為北間,面積分大約為32平方米和18平方米。在這個建筑的南側還有通道(圖4-1)。根據相關資料,這類干欄式房屋的建造過程是,首先在地面上立柱以確定房屋的平面布局,然后在立柱上架設橫梁、鋪設木地板,最后立墻、架設屋頂。房屋的墻體和屋頂,可能也采用有機物質作為建筑材料,例如木板墻或用樹枝、竹竿、蘆葦、茅草編織成墻體和屋頂。在馬橋遺址發現的一些柱洞群分布面之上都覆蓋著一層不厚的黑灰,很可能就是房屋毀棄后的木地板和制作墻體、屋頂的有機物質材料碳化后的遺跡。
另外,如ⅡDQ201還發現有出入居室的通道,如果推測房屋建筑形式為干欄式建筑不錯的話,那么所謂通道就應該是先立木柱,然后在木柱上端斜置木梯,以供上下、出入房屋。
圖4-1 馬橋遺址房址ⅡDQ201
也有把發現的柱洞群視為平地起建的地面式建筑的。如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發現的居住遺跡F1、F2,居住面均已不存。其中F1共發現柱洞(坑)23個,平面呈不規則的南北向長方形,部分柱洞中還見有朽蝕的柱痕,房址北側因為有2個主動間距較大,疑似為門道位置;F2共發現柱洞9個,平面基本為東西向的長方形。浙江湖州毘山遺址發現的2座房址也被認為是地面式建筑,其平面多呈長方形,是在墊土地基之上挖槽埋柱建造而成,房址多有隔墻,門道有1—2個,未發現明顯室內外活動面。以F1為例,房址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長9.3、寬6.0米。F1中部有一南北向溝槽將房址分為東西兩個隔間,在北端有一內通道。房址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外通道,分別朝西、朝南(圖4-2)。
圖4-2 毘山遺址房址F1(西—東)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后學,本書致力于全面收集馬橋文化發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視角地展現馬橋文化的特點。本書既是向馬橋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的獻禮,也希望它能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石,引起學者們對馬橋文化更多關注,共同推進學術的不斷發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 洪若妍
編輯:湯婧嫻
初審:方佳璐
復審:何婷婷
終審:王婷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