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職場人士都覺得空閑時間非常有限,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獲得最大化的幸福感,只需做到:保護好自己的空閑時間,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注重活動的多樣性,并尋求社交和積極的體驗。你不需要每天抽出更多時間,或犧牲自己對意義感和成就感的追求。若想提高生活滿意度,你只需要在有限的閑暇中發現更多快樂的火花。
研究表明,要想過上滿意的生活,你需要經常體驗三種事情:
成就感
(獲得認可或完成任務的滿足感)
意義感
(將自己與更宏大的事物相聯系)
當下的快樂感
(幸福或積極的情緒)
在這三個方面,你分別表現得如何?
我們采訪過許多雄心勃勃的專業人士,他們反映前兩個方面都還不錯,甚至極好,但快樂感明顯不足。顯然,成就感和意義感往往能自然而然地從工作和家庭中獲得,但快樂的體驗卻相對稀少而短暫。
以瑪麗亞為例,她是一家私募股權公司的合伙人,也是一位育有三個孩子的已婚母親。每天上午9點,她已經回復完郵件,審閱了報告,送孩子們去了學校。到了中午,她已經主持了幾場會議,做出了一些關鍵決策,還盡量擠出時間進行了指導通話,并通過短信協調了拼車安排。晚上,她通常會關掉筆記本電腦,放下手機,與家人共進晚餐,哄孩子上床睡覺,接著再重新投入工作,一連幾個小時。同事們都驚嘆于她平衡一切的能力。然而,雖然她的日程安排得井井有條,似乎涵蓋了各種卓有成效的事務,卻沒有給自己留出任何時間來感受快樂。
蒂姆也有類似的經歷。作為一家頂級咨詢公司的資深合伙人,他在過去二十年的工作中,始終致力于超越客戶和同事的預期。與此同時,他是一位盡職盡責的丈夫和父親,他說“沒有什么能比得上被家人需要的感覺”。他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都能體會到成就感和意義感。出色完成工作需要長時間辦公和頻繁出差,養育孩子也免不了承擔輔導功課、例行接送等日常瑣事,然而在這二者的夾縫中,他也和瑪麗亞一樣,難以找到純粹的快樂時刻。
快樂作為生活滿意度的第三大支柱,為何對這么多人來說都可望而不可即?
時間是一大問題。我們近期針對忙碌的專業人士開展了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1500名有全職工作和家庭的哈佛商學院校友的數據。研究發現,這些專業人士平均每周有50小時用于工作,有12小時用于處理家庭事務。除去睡覺、吃飯、個人衛生和通勤之后,平均每周只剩下26小時自由支配時間,也就是每天剛剛超過3小時。
在分析研究參與者的日常活動時,我們發現了一個意料之中的現象:人們在空閑時間體驗到的快樂,要遠遠多于在辦公室工作或從事家務、跑腿、繳費和育兒等情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利用這些空閑時間,比擁有多少空閑時間更重要。換句話說,研究中的一些參與者在有限的空閑時間里,比其他人更善于發現快樂。
盡管如此,幾乎所有人都仍有改進空間。無論每周的空閑時間是2小時還是40小時,參與者都未能最大化利用這些時間。從平均水平來看,參與者每周26小時的空閑時間里,僅有10小時是快樂地度過的,也就是每天剛超過一小時。
雖然我們的初步研究只聚焦于特定群體,但我們已證實這一模式在更廣泛的專業人士中同樣存在。人們往往優先處理充滿成就感和意義感的工作和家庭事務,卻忽視了能帶來快樂的活動。然而,所有人在一生中都需要同時具備成就感、意義感和快樂感,才能真正感到滿足。
那么,你能做些什么呢?通過分析那些找到快樂的專業人士,我們發現了五個關鍵策略,能夠幫助你最大化利用時間。
1、與他人聯結
在超過75年間追蹤了數百名男性的“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顯示,生活滿意度最強有力的指標,是能否與身邊包容、支持自己的人建立起穩固而有意義的關系。無論是親情的慰藉,還是志同道合的友誼,這些關系都能讓人們有所依托,獲得歸屬感。
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共同的經歷能增強快樂感。無論參與者在空閑時與他人一同進行哪種活動,他們總是感覺比獨自活動更愉快。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參與者是外向還是內向,這一規律普遍適用。以卡萊布為例,他說獨自看電視常常會感到空虛和消沉,但與家人一起看電視卻是一種增進情感的體驗,也能提供聊天的話題。
當然,與他人共度空閑時間有時也會給生活增添麻煩。例如,另一位研究參與者奧馬爾平時的日程極其繁忙,他在談及團體活動時表示,“協調和計劃往往需要更多時間,需要發郵件、發短信。我們必須預訂餐廳,或者如果他們來家里吃飯,我們必須想好菜單。這樣就會比獨自吃飯多花三倍的時間。”獨處也有其他好處:促進思考和放松,從而增強幸福感。即便如此,我們的研究仍表明,與他人建立聯系所帶來的益處大于其成本。
2、避免消極活動
用一整天的時間在工作或家庭中尋找意義感和成就感,事后人們自然會想“躺平”。對許多人來說,無論是老年人、中年職場人士,還是二十多歲的學生,“躺平”往往是消極放松——癱倒在沙發上、打開電視或刷社交媒體。但我們的研究和越來越多的證據都表明這種習慣可能對人們有害。
根據克里斯托弗·威斯(Christopher Wiese)、勞倫·庫肯達爾(Lauren Kuykendall)和路易斯·泰(Louis Tay)對12項獨立研究的綜合分析,閑暇時的體力活動始終與更好的情緒和更高的生活滿意度相關。我們的研究則進一步表明,當人們獨處時,他們能從鍛煉、探索愛好和志愿服務等積極活動中獲得更多快樂;相較之下,小憩、看電視、玩游戲或刷社交軟件則不能帶來同等的快樂。平均來看,獨處狀態下,積極活動在“快樂感評分”(滿分3分)中得分為2.4,而消極活動僅為1.7(參見下方圖表)。此外,人們分配給積極活動的時間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就越高;而花在消極活動上的時間越多,滿意度就越低。
以泰勒為例,她是一家投資公司的高層領導,過去在處理完工作和家庭事務后會玩會兒電子游戲,或是看些體育比賽。后來,她把這些時間用于和朋友每周踢足球,這樣既能外出鍛煉又能與人互動,她發現自己重新充滿了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偶爾的發呆、放松和解壓無傷大雅;但假如消極休息成為常態,擠掉了參與積極活動的機會,你就需要考慮做出改變了。
3、追尋內心的熱愛
如果能讓空閑時間真正空下來,快樂便會自然到來,這樣你不必受到責任義務、社會期待和“功利行事”的壓力約束。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和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所做的研究和其他相關研究都一致表明,“自主性”(autonomy)——即根據個人價值觀做出選擇的能力——對幸福感至關重要。
例如,梅拉·帕迪(Meera Padhy)及其同事對青年人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因個人喜好而參與活動的“內在動機”是生活滿意度的有力指標。無論是園藝、烘焙還是電子游戲,關鍵是選擇自己喜歡的,而不是他人標榜“有價值”的。
我們的研究表明,雖然某些活動(如鍛煉身體或志愿服務)確實能普遍增加幸福感,但平均而言,這些活動的效果遠不及人們從自己最看重的事物中獲得的益處。
對于生活滿意度的提升效果,追求個人興趣會比那些公認有益的活動好四倍。簡而言之,在閑暇時聽從內心是獲得滿足感的最有力途徑。
以索菲為例,所有人都告訴她做手工是放松的好方法,因此,多年來索菲一直嘗試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手工藝活動。她嘗試過編織、鉤針、刺繡,甚至織布,但這些活動都沒有給她帶來多少快樂,只是讓她變得更忙。直到有個周末,索菲心血來潮重新整理了廚房的櫥柜和儲藏室,意外感到心情愉悅。她從而發現,自己的快樂并不來自手工,而是來自給罐子貼標簽、整理香料和收拾出整潔美觀的空間。雖然朋友們會拿她這個奇怪的愛好打趣,但索菲覺得,比起追趕潮流,擁抱自己真正的熱情,比如收納整理,更能讓她快樂。
4、增加活動的多樣性
在意識到聽從本心的重要性后,你可能認為應該把所有空閑時間都投入到一種深度滿足的活動中。然而,弗羅德·斯滕森(Frode Stenseng)和約書亞·菲爾普斯(Joshua Phelps)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愛好投入過多會影響工作、家庭關系等其他方面的成功。
我們的研究在此結果上更進一步表明,一個人投入某項休閑活動的時間越長,獲得的快樂就越少。事實上,這當中存在一個臨界點:在同一項活動上花費太多時間,反而會削弱其積極效果。因此,相較參與的深度,活動的多樣性更能提升幸福感。這或許是因為多樣性能避免單調,保持體驗的新鮮感和刺激感。例如,喬丹·埃特金(Jordan Etkin)和卡西·莫吉爾納(Cassie Mogilner)的研究表明,活動的多樣性能防止“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即不斷重復相同的刺激,其效果隨時間逐步降低。
以杰瑞米為例,他在疫情期間偶然發現了一個新愛好——國際象棋。起初他只是隨手下載了一個應用程序玩玩,但很快就變成了全神貫注地深入鉆研。不久后,他開始花費大量時間參加比賽,整個晚上只有這一件事。更糟糕的是,他在下棋時也不覺得很開心。因此,他不得不減少下棋時間,重新分配一些空閑時間用于鍛煉以及與朋友聚會,才能再次從國際象棋中找到快樂。
5、保護好空閑時間
對大多數雄心勃勃的專業人士來說,工作是意義感和成就感的來源(偶爾也會帶來少量的快樂),因此他們經常讓工作滲透到空閑時間中。
但是,早已有研究強調了過度工作的風險,表明這會增加健康問題,降低幸福感。薩賓·森內塔格(Sabine Sonnentag)等人的研究還發現,“心理脫離”(psychological detachment)——即下班后從心理上脫離工作需求的能力——可以增加幸福感,甚至提高工作投入度。我們的研究也發現,每周額外多工作一小時,生活中的快樂感也會相應減少,而如果將這一小時用于休閑活動,比如培養愛好、鍛煉、與人聊天,或與朋友和家人聚餐,就能體驗到更強的幸福感。
作為一家設計公司的高級開發人員,簡熱愛自己的工作,為自己對公司的奉獻深感自豪。多年來她一直相信,花更多時間工作是成功和生活滿意度的關鍵。但在一輪大裁員中,她發現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于是被迫反思應該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沒有了持續不斷的工作要求,她開始悠閑地烘焙,帶孩子們在動物園度過閑適的下午,和丈夫一起長跑,與朋友共進晚餐或去劇院看戲。那是一段快樂的時光。后來,她接受了一份要求更高的新工作,但即便如此,她每周還是會留出幾個小時用于純粹的休閑,確保在這段時間內安排自己喜歡的活動,而不是帶孩子或做家務。她發現,這對她的健康和幸福感、家庭以及工作都有好處。
雖然我們鼓勵在工作、家庭和休閑之間設立明確的界限,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的變動勢必會對其他方面造成影響。當人們未能高效利用空閑時間,往往會感到疲憊空虛,在工作中尋找成就感、意義感或快樂感的能力也會降低。然而,如果每天利用幾個小時來尋求快樂,這會改善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在家庭與職場中的表現也會更好。
我們的研究發現,空閑時更快樂的人,在工作中實現了更大的價值、目標并取得了更多成功,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生活滿意度。他們打造了一種良性循環。
在眾多受訪者中,簡的話最具代表性,也讓我們印象深刻。她承認道:“以前,我從不留出時間玩樂,因為我覺得那會讓自己無法專注于目標。但是,在裁員迫使我放慢腳步后,我發現,體驗更多快樂,讓我擁有耐心和更多的精力來應對生活中的挑戰。現在,當我花一個小時來給自己充電時,我不再感到內疚。因為我知道,這樣做會讓我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加出色。”
許多職場人士都覺得空閑時間非常有限,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獲得最大化的幸福感,只需做到:保護好自己的空閑時間,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注重活動的多樣性,并尋求社交和積極的體驗。你不需要每天抽出更多時間,或犧牲自己對意義感和成就感的追求。若想提高生活滿意度,你只需要在有限的閑暇中發現更多快樂的火花。
研究說明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分析了來自1500名哈佛商學院校友的數據。參與者使用了我們的“人生矩陣”(Life Matrix)工具,借此了解自己如何分配時間,并評估這是否與他們的價值觀相符。為了確認結果的普適性,我們將這些校友與458名同樣使用該工具的另外一群專業人士進行了比較。這1958人每周都工作40小時或以上,并且都有孩子。我們研究了參與者如何度過每周的168小時,包括他們參與的所有活動、與誰一起進行這些活動,以及從每項活動中獲得多少成就感、意義感和當下的快樂感。作為后續研究,我們還組織了不同規模的討論小組(從8人到上千人不等),對這些研究結果進行了深入探討。
想要親自嘗試“人生矩陣”工具,請訪問網站yourlifematrix.com。系統會要求你跟蹤和反思每日活動。基于此數據,該工具將生成一個“時間質量指數”,顯示你的時間分配情況,并與他人比較,提供一份建議清單,幫助你通過微小和實際的改變來提升生活滿意度。這些數據將被用于正在進行的研究中,旨在探索如何有目標地生活并獲得成長。
關鍵詞:
萊斯利·珀洛(Leslie Perlow)薩里·門策爾(Sari Mentser)薩爾瓦托雷·阿菲尼托(Salvatore Affinito)| 文
萊斯利·珀洛是哈佛商學院松下幸之助領導力講席教授,“打造你的人生”(Crafting Your Life Project)項目創始人,該項目開發了“人生矩陣”(Life Matrix)工具。薩里·門策爾是哈佛商學院高級研究員。薩爾瓦托雷·阿菲尼托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管理與組織學助理教授。
趙為易 | 譯校 周靜怡 | 編輯
本文選自《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2025年7月刊。
今日互動
如何獲取更多的幸福感?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快樂秘方”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系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