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里橋街道“零距離家園”的版圖中,創享家與泊寧畔兩個“青年服務型”小站,以青年需求為錨點,從空間賦能到服務深耕,再到社群構建,為奔波于城市的年輕人打造了一處處“溫暖港灣”,讓奮斗路上的每一步都有陪伴與回響。
空間賦能:功能巧布局,辦公生活無縫銜接
青年對空間的需求,從來不止于“能用”,更在于“好用”。兩個小站以靈活布局,實現了工作與生活的自然過渡。
創享家位于8號橋創意園區,85平方米的空間被賦予多重身份:展示區陳列著科創企業的成果與惠企政策,休閑區配備舒適沙發與咖啡角,會議空間可隨時變身頭腦風暴室。白領們午休時能在此查閱政策,下班后能約上同事討論項目,這種“一站式”空間設計,讓工作銜接更高效。
泊寧畔則聚焦青年生活場景,在仁慧苑7號樓打造的公共會客廳,既有可供閑聊的舒適座椅,也有適合小組討論的長桌。“足跡?仁慧來自哪里”主題墻面,貼滿青年們的家鄉影像,成為大家茶余飯后分享鄉愁的絕佳角落,讓租住在此的年輕人感受到“異鄉亦故鄉” 的溫暖。
服務深耕:需求精準對接,成長與生活兼顧
小站的服務如同“量身裁定”,既助力職業成長,也關照生活溫度。
創享家的“同心聚智”品牌直擊白領痛點:午間一小時的興趣小組,讓攝影愛好者找到同好,編程達人能交流技術;職業技能培訓涵蓋新媒體運營、商業談判等實用內容,為晉升之路添磚加瓦;減壓講座上,心理咨詢師教大家用呼吸法緩解焦慮,不少白領說“午休來這兒充充電,下午工作更有勁”。而“里灘創享家”招聘會、創業導師面對面等活動,更讓有夢想的年輕人找到方向。
泊寧畔則把服務延伸到生活細微處:香道課程讓快節奏的年輕人學會慢下來,舊物再生workshop教會大家變廢為寶,寒暑假的托兒緩解雙職工家庭的帶娃難題。這些看似瑣碎的服務,恰如冬日暖陽,熨帖著年輕人的生活褶皺。
社群構建:從陌生到熟悉,異鄉織就熟人網
打破“鄰里相見不相識”的隔閡,是兩個小站的共同追求。小站以活動為紐帶,讓青年社群悄然生長。創享家的科創分享會總能座無虛席,海歸人才帶著項目思路來交流,初創者在這里找到合作伙伴,“科創+文創”的碰撞中,不少跨界合作悄然萌芽。一位程序員說:“原本覺得創業是孤軍奮戰,在這里認識了設計師和市場專員,團隊一下子齊了。”
泊寧畔的社群構建更顯溫情:插花課上,新搬來的白領跟著老住戶學剪枝;舊物再生活動中,大家交換閑置物品時分享生活故事。來自東北的小李通過家鄉影像分享,認識了同樣愛吃鍋包肉的鄰居,“現在周末常約著一起做飯,再也不覺得孤單了”。這種“地域有界?鄰里無界”的氛圍,讓青年們在社區找到歸屬感。
從創享家的政策書架到泊寧畔的家鄉墻,從技能培訓到插花課,這兩個小站用懂青年的方式,讓“零距離”不僅是空間距離,更是心靈距離。在這里,年輕人既能收獲成長的助力,也能找到情感的寄托,讓在城市奮斗的日子,始終有溫暖相伴、有力量支撐。
記者 / 朱影影
編輯 / 黃騫文
圖片 / 五里橋街道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