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在我國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呈年輕化趨勢。2012-2015年全國18歲及以上居民調查顯示:18-24歲、25-34歲、35-44歲的青年高血壓患病率分別為4.0%、6.1%、15.0%,然而相應的高血壓知曉率僅51.6%、治療率45.8%、控制率16.8%,年輕人高血壓防治的各項評價指標均不容樂觀。
年紀輕輕怎么會高血壓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等相互作用而發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發病重要的環境因素。如加班熬夜,睡眠不足,作息紊亂太“隨性”;愛吃外賣、煙酒相伴,重油重鹽高糖高脂太“美味”;伏案久坐、運動“太累”消耗“太少”;壓力過大、情緒不穩,緊張焦慮易喜易怒太“波動”……
繼發性高血壓,則是存在某些慢性疾病或藥物因素等而繼發發生高血壓。因此,這類高血壓更具有隱匿性與危害性,更需要年輕人群知曉與警惕。常見的繼發疾病,包括甲狀腺、腎上腺、垂體等內分泌疾病,腎臟實質性疾病等。其中,40歲以下的青年人群中,占居首位的病因為大動脈炎。
大動脈炎是什么疾病
大動脈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的系統性血管炎,好發于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及地區的年輕女性,因此也被稱作“東方美女病”。大動脈炎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分支,慢性的血管壁全層炎癥可致管壁增厚、管腔狹窄/閉塞或擴張/動脈瘤等結構改變,從而影響血供臟器發生功能障礙,甚至危及生命。
高血壓、雙側血壓不對稱、脈搏減弱或消失等為大動脈炎最具特征性的癥狀和(或)體征。大動脈炎患者中,高血壓發生率為33%-84% ,其中3.9%-57.5%的?動脈炎患者以高血壓為首發表現。鎖骨下動脈、胸腹主動脈、腎動脈等好發部位發生狹窄病變時,均易導致高血壓表型。
年輕人高血壓如何識別大動脈炎
發病年齡<40歲,無早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無甲狀腺、腎實質疾病病史的高血壓患者,如出現以下癥狀或體征,應警惕大動脈炎,建議盡早至風濕免疫科就診排查:
(1)全身癥狀:發熱、全身不適、疲勞、盜汗、體重下降等;
(2)缺血癥狀:肢體跛行(可累及上肢和/或下肢)、頸痛、黑矇、暈厥等;
(3)發現雙側肢體血壓不對稱(收縮壓差值≥20 mmHg);
(4)發現雙側淺表動脈,包括橈動脈(“脈搏”處)、頸動脈(頸部血管搏動處)、肱動脈(肘部血管搏動處)脈搏減弱或不能觸及(無脈)。
大動脈炎患者如何測量血壓
大動脈炎患者需根據影像學結果選擇相應的測量部位。當一側肢體血管受累時,建議測健側肢體血壓,如左側鎖骨下動脈狹窄的患者,建議測量右上肢血壓為準;當雙上肢血管均受累時,建議測雙下肢血壓。
大動脈炎的治療與管理
大動脈炎患者需在風濕免疫科醫生綜合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全面評估病情后,制定個體化的抗炎、免疫抑制、降壓等治療方案,并同步開展多學科團隊協作,積極保護臟器功能、改善遠期生存與預后。此外,大動脈炎患者需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減少焦慮情緒,學會血壓自測、自管,與醫護共同守護健康。如今,在科學的病情評估和管理下,越來越多的患者在與疾病的博弈中取勝。早期篩查和診斷是關鍵,提高科學認識、規范化治療和管理,可顯著延長無并發癥生存時間。
【科室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風濕免疫科血管炎亞專科,專注于以大動脈炎為代表的免疫性血管炎的精準診斷與個體化綜合治療,原創地提出靶向血管損害的診治先進手段,領銜建立疾病全面評估及分層診治的流程和策略,形成了大動脈炎綜合防治體系,引領技術創新與精準治療新策略,牽頭制定了大動脈炎診療專家共識5部,主編血管炎專著2部、科普書1部。亞專科每年收治全國30省市疑難、危重病例500逾例,在血管炎診治領域是目前國內收治病人最多、技術最全面、最先進的專科之一。
(作者依次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原標題:《中山科普 | 年輕人的高血壓病因中,占據首位的竟是“大動脈炎”》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來源:作者:孫穎 陳榮毅 姜林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