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制造轎車資質的前提下,魏建軍將目光投向皮卡市場。與后來不少媒體廣泛宣傳的“眼光獨到”避開擁擠的轎車賽道不同,對于彼時的長城來說這其實是一個無奈之舉。不過對魏建軍來說造一輛車并不難,無非就是博采眾長再“拼”一把。
在當時,很多異軍突起的車企都秉持著同樣的“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先造出一款能開的車,第二步迅速占領市場,第三步再購買技術提升車輛品質鞏固市場。如今看來這一策略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但在當年來說這就是制勝鐵律。
長城也遵循了同樣的策略。
第一步是造車。1995年,立志造皮卡的長城出師不利,沒有車企愿意跟長城合作,長城被被迫“拼”一把——技術人員從同處保定的田野汽車“請”來,技術通過拆車獲得,發(fā)動機等關鍵部件從造轎車時合作過的四川綿陽新晨發(fā)動機廠購買,很快,初代長城皮卡迪爾橫空出世。
第二部是打開市場。雖然現(xiàn)在長城汽車多次號召車企杜絕內卷、杜絕價格戰(zhàn),但成立之初的長城卻正是靠低價策略迅速占領市場——1996年3月,長城迪爾皮卡正式上市,售價定為6.8萬元,相較當時普遍售價十萬以上的皮卡來說可謂是卷到了極致。面市不久,長城迪爾皮卡就在經濟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一炮打響。
隨后,魏建軍通過經銷商代理模式,完成了長城皮卡的銷售渠道建設。1997年,長城皮卡售出一千余輛,一年后的1998年長城皮卡的銷量就達到七千余輛,一舉成為皮卡市場的銷量冠軍。
在市場上取得巨大勝利的同時,魏建軍在1998年完成了另一件大事:解決長城的股權問題。雖然魏建軍及背后的魏家是長城的絕對靈魂,但從所有權上來說長城是歸屬于南大園鄉(xiāng)的集體企業(yè),魏家只是需5年簽一次合同的承包商。
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形下,雙方都怕對方突然撤出。這樣的背景下,1998年,長城工業(yè)進行了改制,在更名為“長城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的同時也對企業(yè)所有權進行了改制。這次改制中魏建軍首次獲得長城約25%的股權,其中大部分是南大園鄉(xiāng)為感謝魏建軍突出貢獻的股權授予,還有一部分是魏建軍將承包合同應得凈利潤轉成了股權。同年晚些時候,南大園鄉(xiāng)政府又以800萬元的價格將約21%的長城汽車股權轉讓給魏建軍。幾個月間,魏建軍便從承包商成功轉變?yōu)閾碛虚L城汽車46%股權的大股東。
但命運似乎總喜歡在艷陽高照的時候來點陰云。1999年,又一場危機找到魏建軍和取得夢幻開局的長城。
1999年,華晨汽車通過重組田野汽車成立了河北中興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正式進入皮卡市場,和銷量冠軍長城成為對手。普通的對手自然無關緊要,但糟糕的是,華晨汽車這個對手掌握著長城的命脈——長城皮卡的核心部件491Q型發(fā)動機,正是由華晨汽車旗下的發(fā)動機制造廠生產。被卡了脖子的長城再次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在既沒有轎車造車資質,又沒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情形下,長城汽車如何破局?長城哈弗的誕生背后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敬請繼續(xù)關注。
做一個有深度、有態(tài)度的公眾號
網址:http://www.tcv360.com
長按關注:今日商用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