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宣布重啟對烏克蘭軍事援助,而前不久,中俄外長在馬來西亞東盟外長會和北京上合組織外長會上連續會面。這兩件看似獨立的事件,正悄然重塑俄烏沖突的局勢走向。
先說美國的新動作。特朗普政府上臺滿半年之際,一改過去半年的模糊態度,明確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在內的軍事援助,還拋出“50天內俄烏若未停火將對俄實施二次制裁”的威脅。這是特朗普執政以來首次在俄烏問題上明確站隊烏克蘭,直接打破了此前美俄間微妙的平衡。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這一轉變背后有雙重考量。一方面,美國希望通過軍援強化烏克蘭戰場能力,拖延沖突時間,為特朗普積累外交籌碼——畢竟,若能在選舉前推動烏克蘭“取得進展”,可作為攻擊前總統拜登外交軟弱的對比案例。另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施壓俄羅斯,迫使歐洲國家在安全事務上更依賴美國,防止歐盟自主防務進程加速。
但美國的動作讓俄羅斯壓力驟增。過去三年,俄羅斯通過特別軍事行動已實現部分戰略目標:烏東四州實際脫離烏克蘭控制,克里米亞半島防御體系全面強化。但美國重啟軍援意味著烏克蘭將獲得更先進的武器裝備,尤其是“愛國者”防空系統的加入,可能改變戰場制空權態勢。更讓俄方警惕的是,歐洲國家近期頻繁釋放信號,稱“愿與美國協調擴大對烏軍援規模”。若歐洲突破此前對遠程武器的限制,烏克蘭未來可能擁有中程打擊能力,莫斯科周邊安全風險將顯著上升。
特朗普(資料圖)
不過,俄羅斯并非毫無準備。早在特朗普釋放“聯俄制華”風聲時,俄方就多次明確表態:絕不會以損害中國利益為代價與美國合作。普京政府很清楚,特朗普的對俄示好本質是利用俄羅斯牽制中國,而非真正修復美俄關系。因此,俄羅斯始終保持著戰略定力——既不急于回應美國的談判要求,也不過度反應激化矛盾。
再看烏克蘭,看似成了這場博弈的“贏家”。澤連斯基政府不僅頂住了特朗普“50天停火”的壓力,還獲得了美歐雙重軍援承諾。過去半年,烏克蘭因美國政策搖擺一度面臨軍援斷供風險,如今美國重新“輸血”,烏軍裝備更新和戰場補給壓力得到緩解。更關鍵的是,歐洲國家的態度轉變——從最初的謹慎觀望到如今的積極跟進,讓烏克蘭在國際輿論場的話語權有所提升。但這種“收益”能否持續,還要看戰場實際進展和美國大選風向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美國的動作,中俄保持著高效的溝通協調。此前,中俄外長在馬來西亞東盟外長會期間舉行會晤;沒多久,兩人又在北京上合組織外長會上再次碰面。兩次會見中,雙方不僅討論了俄烏局勢,還就上合組織未來發展等議題交換意見。這種高頻次的互動,既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體現,也為應對當前國際局勢變化提供了穩定支撐。
特朗普(資料圖)
中方在會見中多次強調,中俄關系是當今世界最穩定、最成熟、最富有戰略價值的大國關系。這種定位并非空泛口號,中俄始終保持著密切的政策溝通。對俄羅斯而言,這種協作不僅是外交支持,更是應對外部壓力的重要依托。
回到俄烏沖突本身,美國的重啟軍援短期內可能加劇戰場緊張,但長期看未必能改變沖突本質。俄羅斯已通過特別軍事行動達成主要戰略目標,不會輕易接受“無條件停火”;烏克蘭雖獲得軍援,但依賴外部支持的脆弱性依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國家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變化。過去半年,歐洲因美國政策搖擺多次陷入被動,如今隨著美國重新介入,歐洲既希望借助美國力量強化對烏支持,又擔憂被美國“綁架”卷入更大沖突。這種矛盾心態,可能讓歐洲在后續對烏軍援中采取更謹慎的策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