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指標。
一部分網友將其理解為物價,于是一群在各國超市里拍短視頻的網友,成功博得了網絡的肉眼,吸引到了大批的粉絲,賺得盆滿缽滿。
還有一部分網友將其理解為服務的價格,理個發在二十美元云云,也有這樣一群網友同樣賺得盆滿缽滿。
經濟學家發明了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這個指標,用來衡量各國貨幣的購買力水平。
這是一個與匯率比較相似的詞,我國統計機構是這樣解釋這個詞的。
“與匯率類似,PPP 是反映經濟體間交換同一組貨物和服務的貨幣比率。
以單一商品巨無霸漢堡為例,其在中國和美國的售價分別是 23 元人民幣和 5 美元, 則以美國為基準,巨無霸漢堡的 PPP=23 元人民幣 / 5 美元 =4.6。”
這個類似匯率的指標,是人為構造出的一個貨幣轉換因子,由很多種項目組成,由一個專門的辦公室負責管理,而且每三年左右調整一次。
按照這種方法得到的匯率,可以避免匯率本身的缺陷,能夠公平客觀地比較各國貨幣的購買力。
如你所知,按照這種計算方法,我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在4:1左右,所以這種計算方法下,我國GDP規模已經連續多年移居世界第一。
按照這種方法算,我國人均GDP與美國、日本、德國和印度,又有多大差距呢?下圖以圓的面積精確展示了這種差異。
這種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衡量的各國GDP或人均GDP,始于1990年,所以我們的對比,也自1990年開始。
1990年,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衡量,我國人均GDP為1667國際元(國際元可以簡單理解為美元,畢竟國際元是以美國為核算基準的),約為同期美國的3.8%。
這一時期,我國人均購買力遠低于日本和德國,甚至低于同期的印度(2203國際元,占美國的5%)。
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衡量的人均GDP,也增長到2010年的1萬國際元,達到美國同期的17.5%。
2024年,這一指標為2.38萬國際元,已經達到美國的31.6%。
跟我國高速增長的情況不同的是,日本按照購買力平價(PPP)的人均GDP,雖然也在增長,但增速遠低于同期的美國,占美國的比重也從80%下降到61%。
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衡量,德國的購買力也下降,約為同期美國的83%。
你可以簡單理解為,2024年,一個德國人和一個印度人創造的價值之和,與一個美國人相當。
而一個美國人一年創造的價值,比三個中國人還要高。關鍵是美國人均用在工作上的時間,要比我們少上很多。
在基建、高鐵、工業制造等如此發達的中國,聽起來這仍是一個相當憂傷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