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半年的經濟數據陸續公布。
多數人的關注點,都是GDP的增長數據,但我的關注點卻是另外兩組數據。
首先是廣義貨幣M2的數據。
上半年M2余額330.29萬億元,同比增長了8.3%,比上月高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1個百分點。
簡而言之,上半年社會上的錢,是越來越多。
另一組數據是物價指數。
CPI通Z回升至0.1%,環比稍微回暖了一點,比之前的負數好一點,但依然不高;
PPI通Z為-3.6%,連續第3個月回落。
簡而言之,市場上的錢是多了,但是物價依然沒上漲,沒有通Z。
這就引出了當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為什么市場上的錢越來越多,但物價沒有上漲?資產價格也沒有上漲呢?
那么多的錢,沒流向商品,又沒流向資產。
那這些錢到底去了哪里?
難道真的像很多人分析的那樣,錢全部都被老百姓存起來了?
恐怕沒有那么簡單。
為什么說放出來的錢全被老百姓存起來這個說法不夠準確?
因為 市場上新增的貨幣,主要是通過銀行貸款放出來的。
而老百姓存的錢,不是工資收入就是財產收入,這些錢多數都是 存量貨幣 ,屬于存量不是增量。
居民想要拿到這些新放出來的錢, 只能通過貸款。
但是上半年居民貸款余額只增加了1.17萬億元,而M2增加了16.76萬億。
居民貸款量大概只占M2增量的7%。
新放的水, 多數都沒有流到居民手上,居民又怎么可能把這些錢存起來呢?
所以,居民上半年存的錢和放出來的水,其實是兩筆錢。
居民存的只是市場上存量的錢,和新增貨幣沒有一點關系。
那新增的貨幣去哪里了?
其實主要有兩個去向。
第一個去向:
大概占30%的新增貨幣,通過政F債券融資的方式流向了ZF 。
這些流向ZF的資金,一部分用于債券的“借新還舊”,給地方ZF喘口氣;
還有一部分則是用于對產業的補助和拉動基建。
比如上半年一部分城市對AI和機器人產業的投資。
這些錢都是純投資,追求的都是長期收益,短期回報不會很高。
第二個去向:
新增貨幣的大頭,大概60%流向了企業。
企業拿到這些資金之后,多數都拿去擴大生產了。
但問題是:
當下這個階段擴大生產,需求跟不上,很容易就會出現 “生產過剩” 。
所以你能看到,如今國內的制造業,無論是出口市場還是內部市場,都遇到了過剩的情況。
一過剩就得打 價格Z ,一打價格Z,物價就很難上去。
而且銀行把錢低息貸給企業都會有要求——
企業拿到錢, 只能去生產, 不能拿去投資 ,資產價格也很難上去。
所以為什么“水”多了之后,商品和資產價格反而漲不動?
那是因為, 我們的新增貨幣,是流向生產端的。
越放水,生產越多,供給越容易過剩,越容易導致通S。
而且,新增資金流向企業尤其是出口制造商之后,還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
資金外掛
什么是資金外掛?
其實就是這些拿到資金的出口商,生產并把產品出口售賣之后,賺的外幣不回流國內結匯變成RMB,而是直接在海外投資和留存。
2025年前6個月,我們的貿易順差達到5867億美元。
但與此同時,6月份,我們的外幣存款規模創下8248.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光是今年前6個月, 外幣存款就增加了1463.2億美元。
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我們銀行里面的美元存款多了1400多億美元。
而這半年增加的這些美元存款,大多數都來自 出口企業 。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圖中顯示,這半年美元存款量提升最快的主體是非金融公司。
這里的非金融公司,主要指的就是外貿出口企業。
出口商之所以沒有把這些美元結匯換成RMB,是因為后續要用到美元的時候,就不需要再兌換,也不需要承擔太大的匯率變動風險。
這一部分資金沒有結匯換成RMB,是可以理解的。
但大家要知道,這些只是愿意回流國內存到銀行里的外貿資金。
在此之外, 還有不少企業賺到美元之后,壓根連國內銀行都不存,直接就呆在海外了。
這些留在海外的美元,會直接去投資美元資產, 比如 買高息資產、買美股 ,畢竟這些資產的收益很可觀。
這就會導致一個結果:
企業拿了國內放的“水”去生產做貿易,但是 最后不僅商品貨物出去了,用商品賺的錢也出去了不回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即便繼續增加貨幣供應提供流動性,也很難讓國內從通S走向通Z。
因為新增的資金不僅沒有流向消費,還有一部分出去了不回來。
這兩個現象,最后的結果都是 制造緊S 。
所以當下,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
讓外掛的資金回歸
那如何才能讓這些資金回流?
過去我們的辦法是 強制結匯 ,就是你出口商賺到美元之后必須要兌換成RMB。
一美元回來,央行就印7塊錢RMB。
但因為現在的貿易體量太大了,強制結匯可能會讓基礎貨幣量短時間內飆升,不利于匯L的穩定。
因此,當下我們選擇的解決方案是:
做大資本市場,吸引資金回流。
回流到哪里呢?
最好的回流地,肯定是那些海外資金方便流入,同時流動性比較大的市場。
所以這個重任,最后交給了 港股 。
說到這,你就終于知道為什么從今年開始,港股的地位越拔越高了。
為什么我們要直接放開限制,讓內地股民可以用人民幣直接買港股?
為什么今年開始內地那些要出海的大企業,比如寧德時代,紛紛進入港股IPO?
目的其實都是 讓更多的資金流入港股,制造財富效應,持續吸引外部資金。
包括香港頒布穩定幣法案,以及 放開數字資產和數字貨幣的經營權,其實本質上也是為了 搶奪資金 。
因為數字虛擬資產和數字貨幣,接下來會成為一個巨大的新資金池。
由于內地很難全面放開虛擬貨幣的使用, 未來東大的數字資產,大概率會全部放在香港。
所以香港的數字資產會有不錯的前景,對外部資金會有很有吸引力。
這里的外部資金,不單純是外資,肯定也 包括 那些外掛的原本應該要回來的外匯資金。
畢竟這些資金本身有很強的墻頭草屬性,哪里能賺錢就去哪里。
你的資本市場沒有足夠強的財富效應,很難吸引他們回來。
因此, 身肩外匯回流重任的香港資本市場,未來幾年肯定會得到更大力度的扶持。
再加上接下來美聯儲降息以及RMB升值的預期越來越強。
資金流出美元資產,向外尋找新的價值資產的意愿會變得更加緊迫。
港股相關的資產,尤其是香港上市的優質企業的票子,會成為外資以及回歸外匯的第一選擇。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這其實也是一個肉眼可見的長期機會,是長期的趨勢。
如果你手上的資金充裕,短期內也能承擔一定的風險,完全可以拿一部分資金去 布局港股優質企業或者相應指數的資產 。
我們的資產配置方向,一定要順應市場趨勢,而不是和趨勢反著來。
那么此刻的港股以及其他資本市場,有哪些風險,又有哪些機會?
想要穩定的收益,又有哪些資產可以選擇?
想要具體聽當下資產配置的細節,可以來預約我們的直播,我們會在直播中給大家說清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