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要讓魔芋產業豐產豐收,管護工作是關鍵。7月11日,筆者走進貴州省貴定縣昌明鎮紅光村魔芋種植基地,玉米林下,魔芋葉肥莖壯,長勢喜人。鼎鴻產業發展(云南)有限公司技術指導員劉定富帶著豐富的魔芋種植經驗,在田間地頭不停地奔走。
鼎鴻產業發展(云南)有限公司技術指導員指導群眾進行標準化管護。
“除草的時候不能扯太多草,否則容易把大塊的泥巴帶起來,這樣會傷害到魔芋植株,我們要盡量地減少人為傷害。”他一會兒查看這片魔芋的葉片,一會兒叮囑那邊的村民注意事項,耐心地向大家講解魔芋管護的關鍵技巧。
魔芋,是兼具高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植物,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成了新興的農業產業“香餑餑”。紅光村瞅準這個“商機”,引進鼎鴻產業發展(云南)有限公司,就是想通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讓魔芋產業在村里“茁壯成長”。
鼎鴻產業發展(云南)有限公司技術指導員指導群眾進行標準化管護。
“引進這個公司以后,給群眾帶來三重利好。”紅光村黨總支部書記閔應松掰著指頭細數,“土地流轉有租金,參與種植加工能務工;生產中學技術,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產業帶動就業,企業群眾雙贏。”
閔應松還拿出了一組數據,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新圖景”:鼎鴻公司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了200余畝山地種植魔芋,預計每畝產量達3噸,每畝收益約2萬元。魔芋收成后進行加工,銷往日本、韓國等海外市場,總收益預計能超過500萬元。而且,魔芋產業已經帶動紅光村2000余人次群眾務工增收,累計發放勞務費20余萬元。
群眾在開展管護工作。
村民高義秀告訴筆者,魔芋管護期間,每天有幾十人參與魔芋管護工作,每人每天能掙100塊錢,一個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我跟著學了不少魔芋種植技術,明年我也想自己種一點魔芋,再增加點收入。”高義秀的話語里,滿是對未來的期待。
群眾在開展管護工作。
談及未來的發展,閔應松表示,紅光村將繼續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優化種植品種和技術,輻射帶動周邊村發展魔芋種植,形成規模化產業;引進或培育加工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紅光村魔芋品牌,讓魔芋產業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圖/文 曾入龍、王建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