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官網消息,當地時間7月16日中午時分,美國阿拉斯加半島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20千米。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根據最新監測分析結果,此次地震已在震源附近引發局地海嘯,不會對我國沿岸造成影響。
地震發生后,美國國家氣象局針對阿拉斯加州南部、阿拉斯加半島以及臨近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發布了海嘯預警,但在一個小時后取消。
當地警方表示,位于海嘯警報范圍內的城市都聽到了警報聲,指示人們轉移到高處去。警察局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告知居民,如有需要,當地學校將作為緊急避難所開放。
數千民眾通過警報聲和短信通知收到了警報,并按照指示轉移到高處或內陸地區避難。沿海地區的漁業、旅游業等經濟活動臨時暫停。截至發稿,當地還沒有出現關于重大損失的報告。
當天下午,當地還發生了至少20次余震,有5次在4級以上。民眾表示,這類地震在該地區的夏天很常見。
由于此次7.3級地震震中位于海域,且震源深度較淺,引發了關于海嘯的擔憂。
夏威夷瓦胡島應急管理辦公室于社交媒體平臺X上向居民說明,海嘯浮標的數據顯示,當地不存在海嘯威脅。
而在臨近的華盛頓州,應急管理部也表示不存在威脅。
阿拉斯加由于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是美國地震最活躍的州,經歷過該國有記錄以來第二大地震——1964年9.2級地震,另外幾乎每年都有一次7級地震,每14年都有一次8級或以上級別的地震。
與此同時,當地總人口約60萬,為全美人口密度最低的州之一,因此受關注度和經濟損失相對較低。
當海嘯到達海岸淺水地帶時,可達數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墻”。其造成的破壞包括洪水泛濫?、建筑沖毀、陸地淹沒,供電、通訊系統癱瘓,港口設施被毀會導致交通中斷,農業、漁業產量銳減,并影響旅游業。
至今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占了八成。2004年印度洋海嘯導致29.22萬人死亡。
1964年3月28日大地震后半小時內,阿拉斯加南部的瓦爾迪茲港灣發生大海嘯,海嘯每隔11.5小時襲擊一次海岸。海嘯波及到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夏威夷和日本均有不同程度損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