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2025年7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會晤北約秘書長呂特時,拋出了他的“重大聲明”——如果俄烏雙方在未來50天內無法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商品征收高達100%的懲罰性關稅,并對那些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施加所謂的“次級關稅”。
這道最后通牒看似來勢洶洶,卻引發了諸多疑問。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俄之間的正常貿易幾乎陷入停滯。特朗普如今揮舞關稅大棒,究竟能對俄羅斯經濟造成多大實質性傷害?一位白宮官員隨后補充說明,美國真正的施壓對象其實是第三方國家——通過“次級關稅”迫使其他國家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市場分析普遍認為,這一矛頭明顯指向俄羅斯能源的重要買家:中國和印度。
特朗普(資料圖)
軍火生意才是特朗普聲明的真正注腳。在同一天,特朗普宣布美國已與北約達成協議,將向烏克蘭提供“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他特意強調,包括“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在內的一些武器將“非常快”地運抵烏克蘭戰場,甚至可能只需“數日”。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多次著重指出這筆“生意”的支付細節——北約將“迅速支付數十億美元”,并承擔全部費用。德國、芬蘭、丹麥等國已表示將加入這一武裝烏克蘭的計劃。
美國軍工企業早已嗅到商機。就在特朗普宣布援烏前,彭博社披露美國陸軍計劃在新財年斥資超13億美元采購“愛國者”導彈系統,更悄然將未來采購目標從3376枚大幅上調至驚人的13773枚,相當于原先計劃采購量的四倍。軍事觀察家指出,這種“有償援助”模式實則是讓烏克蘭提需求、歐洲國家出錢、美國負責生產和交付,最終讓美國軍火商賺得盆滿缽滿。
俄羅斯(資料圖)
面對美國的雙重施壓,俄羅斯的反應顯得頗為強硬。俄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斯盧茨基直言,美國恢復向烏克蘭供應導彈是一種“倒退”,但這不會改變前線局勢。國防委員會主席卡爾塔波洛夫更為直白地表示:“烏克蘭方面曾擁有足夠數量的遠程打擊武器,但這并沒有妨礙俄方執行特別軍事行動。”言下之意,再多武器援助也難以撼動戰場天平。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對美方的支持表達了感激,他在社交媒體上稱與特朗普通話“非常積極”,并討論了烏方急需的武器裝備。然而,特朗普對國會推進新對俄制裁法案的態度卻耐人尋味——“我不確定我們是否需要這個”,甚至暗示共和黨人是在“浪費時間”。
這場危機中的另一個重要聲音來自中國。7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了美方關稅威脅。面對美議員揚言“繼續與俄貿易的國家將面臨500%關稅”的咄咄逼人,林劍明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他重申了中方一貫立場——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林劍強調,“希望各方能為推動烏克蘭危機政治解決進一步營造氛圍、積累條件,多做有益于勸和促談的事。”
澤連斯基(資料圖)
特朗普的“50天倒計時”如同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表面上,這關乎俄羅斯是否會面臨更嚴厲的經濟封鎖;實質上,其“次級關稅”暗含圍堵俄羅斯能源出口命脈的意圖,更試圖通過“北約付賬、美國供武”的模式,既武裝烏克蘭消耗俄羅斯,又讓歐洲盟友承擔成本,為本國軍工復合體創造滾滾財源。
當基輔的防空警報與雷神公司的財務報表同時作響,和平在炮火與生意面前顯得格外遙遠。中方反對單邊制裁的清晰表態,則揭示了危機化解的真正路徑——放下槍炮與算盤,回到談判桌前。未來50天,這場關乎戰爭與和平的倒計時,考驗著各方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