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讓所有的美國導彈打不到中國!他是繼錢學森以來,國家非常重視的人才,連美國人都非常忌憚他,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反導專家”陳德明!
西北荒漠腹地,一群導彈專家正埋頭在沙子里尋找四散的彈頭,這是導彈爆炸試驗后的一項重要工作,確定導彈殘骸坐標,才能指定導彈爆炸的模型。
陳德明帶著團隊沒日沒夜的工作,在無邊無垠的大漠中尋找小小的彈頭,他們在炎炎烈日下累的嘴上和腳上都起了泡。
好幾個月找不到彈頭,陳德明就反復計算導彈的軌跡,不知寫滿多少張演算紙,終于劃定了導彈落點的中心區域,“失蹤”的彈頭終于被尋回。
眾人還沒來得及開心激動,遠方原來一個消息,令這群艱苦奮斗的科研工作者沉默了:美國的“愛國者”導彈成功攔截伊拉克“飛毛腿”導彈。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格局和趨勢,美國軍隊展現出強大的數據分析和武器裝備實力,給世界上一堂印象深刻的軍事課。
當其他國家還在競爭導彈的時候,美國的反導作戰令全世界措手不及。導彈在戰場上的應用不僅體現著攻擊的威力,防御系統對于軍事實力同樣重要。
而且在五花八門的導彈層出不窮的時代,反導系統是讓一個國家軍事實力脫穎而出的關鍵,反導技術代表著導彈技術發展的巔峰。
在荒涼的沙漠中,陳德明目光如炬,思考著中國軍事裝備發展的未來。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正發生著改變世界的戰爭,中國若是不迎頭趕上,很可能會被浪潮卷落。
“中國人必須擁有自己的反導系統!”
陳德明擲地有聲,信念堅定,在繁忙的導彈試驗工作中,他已經開始帶領團隊研究反導靶場試驗技術。
90年代,反導技術在全世界都是一項新技術,人們雖然看到美國“愛國者”驚艷亮相,但是沒有核心數據,大家連照貓畫虎都做不到。
陳德明不服輸,他堅持要發展反導武器和防御系統,不僅要研制出來,還要具備速度快、精度高和殺傷力強的優勢,美國的先進導彈來了都要吃“閉門羹”。
試驗場不匹配,那就自己動手改造,沒有技術基礎,那就從概念開始推演模擬,在努力和刻苦面前,一切困難都不是困難。
有人勸陳德明,現在條件太艱苦太簡陋,技術還沒有成熟,何必給自己找麻煩,導彈試驗場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陳德明強烈反駁,若是每次遇到難關就先說灰心喪氣的話,中國能研制出兩彈一星嗎?軍事技術是為未來考慮的,身為軍人和科研工作者,要時刻保持一顆憂患的心。
中國的軍事力量是在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壯大起來的,不說先輩們在荒漠中開辟試驗場的故事,就說陳德明自己,他來到西北荒漠工作時,整個技術室只有一臺陳舊的電腦。
陳德明初次乘火車走進導彈試驗場,對這里的第一印象是不適宜人類居住,艱苦的環境是客觀條件,激昂的創造是主動的選擇。
“這里孕育著祖國的國防事業,是一片神圣的沃土?!标惖旅髟谶@片神圣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為導彈試驗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在導彈基地,陳德明如饑似渴地學習,廢寢忘食的工作,他的研究,成為中國導彈武器裝備部隊的發展進程的重要推動力。
國家反導項目開始后,陳德明帶頭攻關,論證反導技術,擬定靶場試驗,把工作當作了生活,連休息都得專門定個鬧鐘提醒自己。
這個在當時看來近乎不可能的任務,在近千個日日夜夜的努力下,成功走到了首次試驗的那一天。
那是中國武器裝備書寫嶄新歷史的一天,直到點火發射之前,陳德明都在反復檢查數據,推演技術試驗。
當科研團隊為攔截指令系統出現的不明故障而緊張時,陳德明如同定海神針一般堅定,他向大家表態,經過多次分析驗證,數據是沒有問題的,實驗一定會成功。
2010年1月11日,一顆攔截彈如同利刃出鞘,劃開了中國反導技術的新篇章,首次反導試驗大獲成功,在陳德明的帶領下,中國國防力量穩健向前。
參考資料:在大漠中書寫履歷--西北某基地研究員陳德明的反導人生2016年07月25日16:24 來源:新華網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