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揮起了關稅大棒,這次的目標是歐盟。7月12日,他宣布自8月1日起對歐盟進口商品加征30%關稅,理由是“歐盟的貿易壁壘導致美國對歐巨額逆差”。這一決定瞬間點燃了跨大西洋貿易戰的導火索,歐洲經濟面臨嚴峻考驗。然而,面對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歐盟雖然強硬反擊,卻始終不敢邁出倒向中國的關鍵一步。特朗普為何如此自信?這場貿易戰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國際博弈?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并非臨時起意,而是其“美國優先”戰略的延續。他聲稱歐盟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讓美國企業長期吃虧,尤其是鋼鐵和鋁關稅已讓歐洲制造商不堪重負。如今再加征30%關稅,相當于直接切斷歐盟對美出口的利潤空間。法國葡萄酒、德國汽車等支柱產業首當其沖,歐洲經濟本就因俄烏沖突援烏支出巨大而承壓,若再失去美國市場,衰退風險將急劇上升。
特朗普(資料圖)
面對特朗普的威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起初態度強硬,揚言準備215億歐元的反制關稅,并計劃后續追加至700億歐元。法國總統馬克龍更公開譴責特朗普的政策“不可接受”,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批評美國“摧毀歐洲經濟增長點”。然而,馮德萊恩在24小時內突然變卦,推遲反制措施并尋求與美談判,引發歐盟內部激烈爭議。馬克龍直言歐盟不能示弱,歐洲議會部分議員則擔憂妥協將讓美國得寸進尺。
歐盟的強硬表態看似團結,實則暴露了深層矛盾。一方面,歐洲經濟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德國汽車對美出口占比達18%,法國葡萄酒出口也嚴重依賴美國消費者。若關稅落地,歐盟企業將遭受重創,這是馮德萊恩最終妥協的關鍵原因。另一方面,歐盟內部對華政策搖擺不定,此前還無端指責中國“擾亂供應鏈”,并限制中國醫療器械參與公共采購,試圖以此向美國示好,結果反遭中方反制。這種“既要美國保護,又想對華施壓”的策略,最終讓歐盟陷入兩難。
歐盟(資料圖)
特朗普之所以料定歐盟不敢倒向中國,是基于三大現實考量。首先,軍事上歐盟嚴重依賴美國。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雖投入超1000億歐元援烏,但防空系統、情報支持仍需美國提供。“愛國者”導彈、“星鏈”網絡等關鍵裝備無一不來自美國,德國總理朔爾茨坦言:“離開美國,歐洲無法獨自保障安全。”其次,經濟上歐美產業鏈深度綁定。
美國是歐盟最大投資目的地,雙邊貿易額超1.2萬億美元,大眾、蘋果等跨國企業在對方市場深耕多年,“脫鉤”成本極高。最后,中歐合作存在結構性障礙。盡管歐盟渴望拓展中國市場,但中國限制武器出口、技術競爭加劇等因素,讓歐盟難以真正“倒向”中國。
中國的應對策略則展現了大國智慧。早在特朗普宣布關稅前,中國外交部就預警“強征關稅終將反噬自身”。2018-2020年貿易戰期間,美國消費者承擔了90%的額外成本,這一歷史教訓讓中國更堅定維護自身利益。中國已連續兩個月減持美債,降低美元資產風險,同時黃金儲備增至近2300噸,加速“去美元化”進程。盡管歐盟對華政策反復,但中國仍是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合作潛力依然巨大。
歐盟(資料圖)
這場貿易戰的結局可能有三種走向。短期來看,歐盟或被迫妥協,通過增加軍費、放寬市場準入等條件換取美國暫緩關稅。長期而言,若雙方堅持對抗,全球經濟可能分裂為“美歐”與“中俄”兩大陣營,而中歐合作將成為平衡力量。最極端的情況是特朗普將矛頭轉向中國,但中國已構筑金融防線,且中歐經貿紐帶難以切斷,美國的“脫鉤”企圖注定難以實現。
美歐關稅戰的本質,是美國試圖重塑全球產業鏈,而歐盟的掙扎凸顯了其戰略困境。特朗普的自信源于對舊秩序的迷信,中國的定力則來自對多極化趨勢的把握。未來無論局勢如何演變,中國都將堅持合作共贏,在動蕩中開辟發展新局。這場貿易戰不僅關乎歐美,更將深刻影響全球格局——而中國,已做好準備迎接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