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辭職籃協主席,這事兒一出來,球迷群里直接炸鍋,有人覺得他終于解脫,有人說中國籃球又沒救了,還有一波老哥直接“點贊回懟——4億一年的贊助白給男籃,換來的卻是世界杯出局、奧運會缺席、亞運會擺爛,這買賣真值嗎,這場風波其實早就埋下了線索。
從2017年開始,姚明坐上籃協主席的位子,背后其實是“自掏腰包進軍體制的狠人操作,為了中國籃球,他把原本屬于個人的4億代言費轉成了CBA的官方贊助,還砍掉了一堆商業合同,這在職業體育史上都是罕見的,問題來了,真金白銀砸下去,能砸出什么結果。
姚明這幾年沒少折騰,雙國家隊制、完善選秀、推廣小籃球、成立姚基金,每一項都不是走過場的花架子,2018年紅隊亞運奪冠那會兒,輿論一度以為中國籃球要翻身,但很快現實啪啪打臉,男籃世界杯主場作戰,小組沒出線,東京奧運門票直接沒了,這種級別的失利,放誰身上都得掉層皮,球迷的失望和質疑,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姚明每次賽后記者會都主動背鍋,這種“人狠話不多的操作,換來的卻是外界一句“無能。
細扒原因,姚明的路其實不算好走,籃協主席這個位置,資源有限,掣肘太多,光靠一個人拼命,能改多少東西,聯賽生態、青訓體系、體教結合,這些老大難堆積了十幾年,靠一個明星主席真能扭轉?更別說,國內很多省隊和俱樂部利益盤根錯節,主教練、球員、教練組之間的“對噴和內耗,姚明能管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外部環境的頑疾,他再大也頂不住。
但你說姚明沒貢獻,也不公道,過去七年,CBA的商業價值穩步提升,職業球員待遇和社會關注度都比以前高了不少,選秀和青訓的推行,至少給了草根球員一條上升通道,姚明這套打法,算是給中國籃球開了個口,但想指望他一個人就能逆天翻盤,未免太理想化,畢竟體育不是一個人帶著幾句口號就能搞定的買賣。
很多人說,姚明本可以“躺平,九年NBA生涯賺了20多億,退役后代言、廣告隨便簽,上海、北京、休斯頓三地豪宅,完全有資格做個富家翁,但他偏不,2017年選擇回歸體制,甚至一度壓力大到體重暴漲400斤,這種“硬剛的勁頭,在中國體育圈真不多見,現實卻是,改革沒帶來立竿見影的成績,反而成了眾矢之的,球迷失望,媒體質疑,網上的“擺爛論調越來越多,姚明其實早在幾年前就自嘲,“辭職回家,反正上海離這兒也挺近,這話聽著玩笑,細品卻挺扎心。
誰都知道,中國籃球不是換個主席就能起飛的事,青訓體系、聯賽機制、球員自律、教練水平,每一環都是大工程,姚明再有錢,再有情懷,也扛不住從上到下的“歷史包袱,這幾年外援政策、土洋矛盾、青少年流失,哪一樣不是內外夾擊,姚明拼了命也只能做到“有限干預,剩下的,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如果單看成績,姚明的籃協主席生涯確實不及格,世界杯出局、奧運缺席、亞運失利,數據擺在那兒,黑子狂歡,球迷失望,但如果回頭看他的付出和推動,不能說毫無收獲,畢竟CBA品牌影響力提升,草根選手出頭的機會多了,籃球文化的普及也有了基礎,這些“慢變量,不是一兩場球就能見分曉的。
姚明卸任后,終于有了點自己的生活,帶著老婆孩子旅游、注重健康,瘦身成功,下頜線都回來了,但他沒完全脫離籃球,作為人大代表,還在提案呼吁體育科技、青少年環境,這心還在籃球場,球迷其實都看得明白。
問題是,中國籃球下一步該怎么辦,姚明走了,換個人就能解決嗎,現實是,沒人能拍著胸脯說能搞定,體制問題、青訓斷層、職業聯賽的短板,都是“老大難,不是換個名字、砸點錢就能解決的,姚明的努力,更多是把一個難題攤在臺面上,讓人們看清了這項運動的底色。
有球迷調侃,4億一年買個夢,結果買成了笑話,但也有人說,至少有人真金白銀試過了,失敗了還能被記住,總比啥都不干強,姚明離開主席位子,中國籃球的天不會塌,但這個巨人用自己的方式,給后人鑿開了一道窄門,未來能不能有光,靠的恐怕不只是一個姚明,而是整個行業的升級與自省。
結論很簡單,姚明的辭職,不是一個人的失敗,而是中國籃球現實的映照,4億買不了未來,但能買到一次努力的機會,能不能抓住,下一個十年見分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