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消息,2025年7月14日,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拋出的言論猶如在平靜的湖面投下巨石。他毫不含糊地宣稱:“如果俄羅斯攻擊北約成員國,德軍將毫不猶豫采取致命行動擊殺俄軍士兵。”這位掌控歐洲最強大經濟體防務大權的政要,特意強調駐扎在立陶宛的德國常駐旅已進入實戰狀態——這些部署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士兵“清楚自己的任務”。當攝像機鏡頭掃過防長嚴肅的面孔,整個歐洲大陸仿佛聽見了歷史齒輪轉動的嘎吱聲響。
皮斯托里烏斯的強硬表態實則撕開了德國戰后軍事哲學的封印。他坦言由于二戰歷史,德國長期保持“克制文化”,但如今必須“從實力地位出發”才能實現真正和平。此言一出,柏林國會大廈穹頂下的政治空氣驟然凝重。德國聯邦國防軍內部報告佐證了這份戰略焦慮:軍方評估認為俄羅斯可能在2020年代末期具備與北約開戰能力。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警告更添緊張氛圍,他聲稱俄方或在未來五年內測試北約防御強度。盡管克里姆林宮多次斥責此類猜測是“無稽之談”,但北約東翼的軍事部署仍在持續增強,德國在立陶宛的駐軍規模已達整建制旅級。
德國(資料圖)
面對柏林突如其來的火藥味,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次日作出淬煉如鋼的九字回應:“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這聲跨越八十載時空的警鐘,瞬間激活了東歐平原的歷史記憶。佩斯科夫直言對德防長言論“難以置信”,但冰冷現實迫使他確認:“情況就是如此”。俄方早已看穿西方戰略——通過系統性“妖魔化俄羅斯”,為北約國家將軍費推高至GDP的5% 制造借口。在莫斯科眼中,柏林突然強硬的表態恰是北約精心設計的戰略拼圖,旨在為軍備擴張提供合法性外衣。
當德國防長展示武力決心時,紙面數據卻顯露微妙反差。德國陸軍現役兵力約8萬人,主戰坦克僅存300余輛;海軍主力為6艘潛艇加16艘護衛艦;空軍2.6萬人的規模僅配備約60架戰斗機。這些數字在俄羅斯百萬常備軍與6000余輛坦克面前,猶如精巧的錫兵陣列直面鋼鐵洪流。更具現實參照意義的是烏克蘭戰場——曾被譽為“歐洲裝甲精銳”的德國豹2坦克在頓巴斯黑土地上表現未達預期,暴露出紙面數據與實際戰力的落差。德國民眾的社交媒體調侃道:“防長先生不如先減個肥再談擊殺?”戲謔背后,是對政客豪言與軍事實力落差的清醒認知。
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資料圖)
俄德關系的戲劇性轉折更顯歷史荒誕性。戰前德國40%天然氣與25%石油依賴俄羅斯供應,廉價的能源曾是德國工業引擎的血液。而今當“北溪”管道靜臥海底,曾經的能源伙伴卻在立陶宛邊境劍拔弩張。柏林當局似乎陷入某種歷史悖論——為杜絕戰爭而備戰,為保障和平而擴軍。這種“安全困境”如同魔咒:越是強化軍事部署,越會引發對手反制。德國經濟研究所警告顯示,若沖突升級,率先倒下的可能是德國汽車工廠的流水線,而非千里之外的俄羅斯油田。
真正令全球戰略學者屏息的是皮斯托里烏斯發言中未言明的核風險。當被問及是否畏懼俄方核反擊時,某些德方支持者竟宣稱“德國科技能讓導彈原路返回”。這種技術自負在俄羅斯5977枚現役核彈頭面前顯得尤為脆弱。歐洲社交媒體的末世圖景討論中,“士兵回去再也找不到家”的擔憂獲得高贊,折射出民眾對沖突升級的深層恐懼。莫斯科戰略研究所專家直言不諱:“柏林似乎忘了,他們的國土上沒有一枚德國制造的核彈頭。”在俄方核威懾體系面前,常規軍事沖突隨時可能滑向不可控的深淵。
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資料圖)
當波蘭邊境的德軍坦克掀起煙塵,莫斯科紅場博物館里的柏林戰役沙盤仿佛被重新點亮。從斯大林格勒廢墟到國會大廈紅旗,2700萬蘇聯衛國戰爭亡靈構筑的民族記憶,使俄方對“德國威脅”的敏感度遠超他國。德國《明鏡》周刊犀利指出,如今的決策者們似乎遺忘了1945年第三帝國雙線潰敗的地緣政治教訓。當和平愿景需要依賴“擊殺俄軍”的承諾來捍衛,歐洲大陸的安全悖論已然無解。此刻的波羅的海沿岸,刺骨寒風中飄蕩著1914年盛夏的氣息——那時人們也堅信戰爭只是政客的虛張聲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