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防空導彈市場風云再起。2025年6月,巴西國防部一紙聲明,宣布終止與印度關于“阿卡什”防空導彈系統的采購談判,將目光轉向歐洲的MEADS系統。9億美元的軍購訂單在幾天之內風向突變,背后牽動的不只是兩國軍工企業的命運,更是新興市場與傳統軍火巨頭之間的較量。聯合國軍備貿易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防空系統交易額突破220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近三成。背離印度,擁抱歐洲,巴西的選擇背后,隱藏著哪些全球軍火市場的新趨勢?又有多少國家因相似選擇付出了高昂代價?
體系兼容才是真“剛需”
巴西的國防采購有著鮮明的現實主義色彩。軍隊擁有的預警機、指揮系統、艦載平臺等核心裝備,長期采用歐美標準。引進任何新系統,首先要問:能否無縫嵌入現有作戰網絡?在2024年底的實兵測試中,印度“阿卡什”系統的短板暴露無遺——數據鏈協議落后,無法對接巴西現役防空指揮系統,敵我識別算法老舊,戰場誤判風險高。軍方專家直言,哪怕價格降到一折,技術門檻過不去,買來就是負擔。
更讓巴西猶豫的是“阿卡什”在連續測試中的表現。2024年12月,圣保羅近郊的導彈實射場,三輪攔截測試,兩次脫靶,唯一命中的靶機速度僅為傳統亞音速。面對現代空襲威脅,這樣的技術表現很難令人信服。更不用說后勤維護與訓練的成本——印度制式與歐美體系的差異,意味著每引進一套新系統,整個保障鏈條都要重構。對巴西來說,這不僅是軍購支出,更是國家整體防務資源的再分配。
“阿卡什”出口受挫,亞美尼亞成“最慘買家”
2022年,亞美尼亞與印度簽下15套“阿卡什”防空系統的采購合同,總價7.2億美元,成為這套系統最大的海外用戶。彼時,亞美尼亞急需填補防空短板,印度的積極推銷和較低價格成為吸引力。然而,2025年5月印巴邊境沖突后,亞美尼亞軍方對“阿卡什”的實際作戰表現感到失望,表達了撤銷訂單的意愿。印度方面則迅速提前發貨,鎖定合同,令亞美尼亞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
聯合國武器轉讓數據庫的數據顯示,亞美尼亞并非常規武器進口大國,但此次“被動履約”,不僅讓其承擔了高昂成本,還暴露了新興市場在軍購談判中的議價劣勢。亞美尼亞的經歷無疑是全球買家的一面鏡子——技術、兼容、維護、升級、后續談判,每一步都可能是陷阱。
贏的不只是參數
MEADS(中程防空導彈系統)成為巴西的新選擇,絕非偶然。2025年6月的巴黎防務展上,歐洲MEADS項目組就向外界詳細展示了其模塊化設計和高度北約兼容能力。巴西國防部技術評審報告提到,MEADS的CAMM-ER導彈具備45-60公里射程,360度有源相控陣雷達覆蓋,具備同時多目標攔截能力。更關鍵的是,歐洲企業愿意開放技術轉讓,支持巴西本地化生產,這為巴西國內相關產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防務領域的“供應鏈安全”已成為新風口。歐洲提供的MEADS支持全球備件供應,后續升級與維護不受單一國家掣肘。相比之下,印度在“阿卡什”項目談判中,并未表現出對技術轉讓、本地化的興趣,后續升級與維護都需依賴印方。對于渴望提升自主防務能力的巴西而言,MEADS顯然是一筆更具戰略意義的投資。
體系之爭與技術轉讓
全球防空市場近年來呈現出明顯的“體系化”趨勢。2025年6月,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報告指出,超過80%的跨國防空系統采購,都將“與現有作戰網絡兼容”列為采購首要標準。美國、歐洲防務集團通過掌控標準體系,實現了技術、服務、備件、升級等全鏈條綁定,牢牢掌控市場主動權。
新興國家如印度,雖然在導彈技術上取得突破,但其產品以“低價+參數”競爭,難以突破西方主導的防務體系門檻。中國的“天龍-50”系統雖然技術指標優異,能同時追蹤144個目標,但同樣因體系不兼容而難以打開歐美主導市場。印度近年來還嘗試將“阿卡什”與海岸雷達、榴彈炮等武器捆綁銷售,但買家往往只是將其列入備選庫,真正下單者寥寥。
技術與利益的多重考量
巴西與印度的這場“軍購分手”,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商業談判終止,更是全球防務產業鏈利益博弈的縮影。印度在“阿卡什”談判中堅持技術保守,不愿開放最新NG版本,也不愿讓巴西主導本地化生產。軍火市場早已不是“誰便宜買誰”的年代,體系兼容、技術自主、后續升級、產業帶動,成為各國綜合考量的核心。
歐洲之所以能在本輪競爭中勝出,正是因為其防務企業愿意深度綁定本地市場利益。與之對比,印度和中國的“廉價突圍”策略,短期內雖能吸引部分買家,但難以在高端市場形成持久影響力。
技術、維護、升級的“三重門”
“阿卡什”導彈作為印度國產明星武器,確實在部分指標上實現了自主突破。但其本質仍基于蘇聯薩姆-6技術架構,射程、制導、雷達等核心能力與歐美同類產品存在代差。更重要的是,印度的技術支持體系與西方標準不兼容,巴西等買家若強行引入,不僅要額外培訓部隊,還需重建指揮、通信、后勤體系。維護和升級成本持續攀升,長期來看,反而不如直接引進歐美成熟體系。
2025年3月,巴西軍方發布的內部評估顯示,若選購“阿卡什”,五年內額外的維護和人員培訓支出將高于購入新系統的初始成本。對于軍費有限的南美國家,這樣的“隱形成本”無疑是巨大負擔。
議價權、技術轉讓與本地利益的三重較量
巴西軍購專家指出,決定采購MEADS的核心,不只是技術參數的優劣,更在于議價權和本地利益的實現。歐洲廠商提出,未來五年內,至少60%的系統零部件可在巴西國內生產,相關維護與升級授權同步轉讓。這種深度合作,讓巴西不僅僅是“買家”,更逐步成為產業鏈中樞。
對比之下,亞美尼亞的“被動履約”案例,為拉美各國提供了鮮活的警示。無論是技術升級還是售后服務,軍購合同的每一個細節都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2025年6月,南美防務聯合會發布的報告明確指出:“防空系統采購關鍵在于體系兼容與技術主權,單純追求低價的風險極高。”
印度軍工出海難題與全球軍火市場新格局
“阿卡什”事件,對印度軍工“走出去”戰略是一記重擊。印度政府不斷推動本國武器出口,但體系不兼容、技術保守、服務鏈條短板等問題,成為打開國際市場的瓶頸。2025年初,印度國防部曾宣稱本財年軍火出口將突破50億美元,但在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印度產品的份額依然有限。
相比之下,歐美防務集團通過體系綁定和技術轉讓,掌握了全球高端市場的話語權。中國則憑借技術進步和價格優勢,在中東、東南亞部分國家取得進展,但進入西方主導市場的難度依然極大。亞美尼亞、巴西的軍購經歷,正是全球新興市場與傳統軍工強國之間的真實博弈寫照。
參考資料:巴西速度夠快:已放棄采購印度“阿卡什”,亞美尼亞成最大受害者
2025-07-16 19:19·軍武次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