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在節目里說過:“感情是相互的,你對別人的好,就像撒種子,總有一天會發芽結果。”老話也常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道理放在親情里一樣管用。人到晚年,子女孝順不孝順,看著像是子女的事,其實早就在年輕時候埋下了根。
你年輕時怎么對孩子,怎么經營家庭,到老了就會收獲什么樣的回報。古人說“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是迷信,是實實在在的人情往來——子女的孝與不孝,說到底是自己修來的,真怪不了別人。
一、老話“養不教,父之過”,年輕時對孩子只養不教,晚年別怨子女不懂事
《三字經》里那句“養不教,父之過”,真是說到了根上。小區里的老周,年輕時總說“孩子長大自然就懂事了”,對兒子不管不顧,自己喝酒打牌,輸了錢還回家罵孩子。兒子上學逃課他不管,跟人打架他也不管,后來兒子早早輟學混社會,對老周更是沒一句好話。現在老周癱在床上,兒子偶爾來看看,放下東西就走,連句“疼不疼”都懶得問。老周總跟鄰居抱怨“兒子不孝”,可誰不知道,他年輕時就沒給孩子做過一天好榜樣?
古人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自己自私自利,卻指望孩子孝順感恩,哪有這樣的道理?就像《紅樓夢》里的賈赦,自己荒淫無道,對子女要么打罵要么利用,兒子賈璉對他也只有表面應付,哪有真心孝順?年輕時對孩子不用心,既不教他做人的道理,也不給他溫暖的陪伴,等他長大,你指望他突然變成孝子?這就像種地不施肥,還盼著秋天豐收,可能嗎?
二、常言“一碗水端平”,偏心眼的父母,晚年別怪子女“厚此薄彼”
民間俗語“十個指頭有長短,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有些父母就是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我奶奶的老姐妹王阿姨,一輩子偏心小兒子,家里好吃的全給小兒子,大兒子穿舊衣服,小兒子永遠是新的;大兒子打工寄回家的錢,她轉頭就給小兒子買車,還說“老大能掙錢,不用管”。后來王阿姨生病住院,小兒子覺得“媽有大兒子呢”,躲得遠遠的,大兒子心里有氣,也只是雇個護工,自己很少來。王阿姨躺在病床上哭“兒子不孝”,可街坊鄰居都知道,這偏心種下的苦果,只能她自己嘗。
《增廣賢文》里說“公道世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偏心的父母,早晚會被自己的“不公”反噬。你年輕時對這個孩子掏心掏肺,對那個孩子冷若冰霜,等你老了,被冷落的孩子心里有疙瘩,被偏愛的孩子覺得“你對我好是應該的”,最后誰也不肯真心對你。就像那些重男輕女的父母,一輩子為兒子付出,對女兒百般苛刻,老了卻指望女兒“憑良心”來照顧,這不是強人所難嗎?種什么因得什么果,偏心種下的刺,早晚會扎到自己身上。
三、古訓“愛出者愛返”,年輕時對子女“算計”,晚年別怨子女“疏遠”
《道德經》里講“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可有些父母對子女也帶著算計。鄰居張大爺就是這樣,兒子結婚時,他一分錢彩禮都不肯出,說“我的錢要留著養老”;可等兒子買房差錢,他寧愿把錢借給外人收利息,也不幫兒子一把,還說“年輕人就該自己闖”。現在張大爺老了,想讓兒子搬過來住,兒子卻說“我自己的家還顧不過來呢”。張大爺總罵兒子“沒良心”,可誰都知道,他對兒子從來沒掏過真心,只有算計。
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親情里摻了算計,比小人之交還寒心。你年輕時跟子女算得清清楚楚,“養你花了多少錢”“你得給我多少回報”,把親情當成交易,等你老了,子女自然也跟你算得明明白白,“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多一分都沒有”。就像那些總說“我生你養你,你就該聽我的”的父母,把生育之恩當成綁架子女的枷鎖,卻忘了養育里最該有的是愛和溫暖。沒有愛的付出,就算養出個“聽話”的子女,也換不來真心的孝順,最多只是“盡義務”的敷衍。
人到晚年,看著別人家子女孝順,別光顧著羨慕,也想想自己年輕時是怎么做的。你教孩子善良,他就會對你感恩;你對子女公平,他就會對你盡心;你給孩子溫暖,他就會對你體貼。古人說“種善因,得善果”,子女的孝與不孝,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你用一輩子的言行修來的。與其晚年抱怨,不如年輕時多播點愛的種子,畢竟,人心換人心,這才是最實在的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