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飯桌上見人品。
在飯桌上,吃什么,怎么吃,就能反映出一個人過得好不好。
那些對食物要求高、注重餐桌禮儀的人,大概率都是過得不錯的人。
而那些只想著吃飽就行的人,生活幾乎也沒有什么質量可言。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人的吃飯習慣,不僅能夠反映出生活狀態,還是個性、經歷,甚至是創傷的體現。
吃飯速度,看性格急緩
在生活中,有些人吃起飯狼吞虎咽,十五分鐘就解決了午餐;而有些人卻細嚼慢咽,一頓飯能吃一個小時。
從直觀感受來看,吃飯快的人往往生活節奏快,工作較為繁忙。
吃飯慢的人往往生活比較閑適,愿意慢慢品味一頓飯。
將吃飯當成一個任務的人,性格比較急躁,做事更講效率,大都是城市的精英白領。
這類人精神時刻都處于緊繃之中,長久以往,容易產生身體上的疾病。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對于快速進食者而言,吃飯更像是一個任務,只追求快速完成,而不注重情感體驗。
這樣的吃飯方式,更易產生消化問題,從而對腸胃造成負擔。
尤其對于孩子來說,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能節省學習時間從而催孩子快點吃飯,這其實并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
相較而言,吃飯慢的人往往性格比較沉穩,是我們常說的“慢性子”。
比起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慢性子的人更愿意去追求生活的體驗。
與此同時,由于他們慢吞吞的性子,在人際交往中也不容易與他人發生爭吵。
口味偏好,看個人性格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分支名為“口味心理學”,指的是個人口味偏好與性格的關系。
曾有一項研究表明,愛吃甜食的人往往更會有樂于助人的傾向,性格較為活潑浪漫,更容易知足常樂。
從生理層面上看,甜食含有大量的能量,能夠幫助我們抵擋壞情緒的產生。
同時,糖分也會促進多巴胺與血清素的產生,讓我們產生開心、愉悅的正面情緒。
這也是為什么當我們心情低落時,會特別想吃一點甜品來緩解壞心情。
與愛吃甜的人相比,愛吃苦味食品的人往往性格往往更加沉穩、理性。
愛吃苦味食品的人,很難產生情緒性的消費,而是更傾向于將錢存起來。
同時,愛吃苦味的人往往對自我要求嚴苛,事事都追求完美。
除此之外,愛吃辣的人一般更喜歡追求冒險和刺激,愛吃咸的人性格則更為隨和。
不餓也想吃的情緒化進食
吃飯速度的快慢和口味的偏好,都是屬于個人的喜好,并不能完全說明你過得好不好。
一旦出現了“情緒化進食”,那是身體在提醒你最近過得并不好。
“情緒化進食”由美國進食障礙中心主任瑪麗·科恩提出,指的是當內心壓力過大時選擇用食物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
她指出,情緒化進食并不是因為“肚子空”,而是因為“心里空”。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
當忙完一天的工作之后,你獨自待在出租屋中,雖然已經吃過了晚飯,肚子也不餓,但就是想吃點什么,這就是典型的“情緒化進食”。
研究表明,壓力會促進皮質醇的產生,從而激發人們對零食的欲望。
然而,大多數零食都屬于不健康的食物,且它們產生的快感僅僅能維持一分鐘。
也就是說,情緒化進食不僅不能有效地緩解壓力,反而會帶來肥胖等健康問題。
當我們產生情緒化進食時,就要注意最近自己的壓力是不是已經超過了身體的負荷。
那么,如何改善“情緒化進食”的情況呢?
首先,就是要找出引發情緒化進食的原因。
比如,是父母的來電,還是情感上的問題。
其次,找出原因之后,盡可能的讓自己遠離引發情緒性進食的環境。
同時,當產生情緒化進食的念頭時,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看萌寵視頻等,緩解進食的欲望。
最后,改善情緒化進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步一步來。
也就是說,當我們情緒化進食之后,不要急著責怪自己,而是接納自己的情緒。
總而言之,一個人吃飯的樣子,能夠反映他當下的生活狀態。
健康的飲食習慣,往往說明你過得很好。
相反,如果飲食不健康,那可能說明最近生活壓力有些大,需要及時調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