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開始的中國近代史,究竟是屈辱史還是復興史?很顯然,這個問題必須得根據立場來判斷,因為不同的民族立場決定了不同的判斷標準,得到的答案也就完全不一樣,對有的人來說是屈辱的,對有的人來說則是偉大復興的。
對于清朝統治者尤其是滿洲王室來說,近代史一定是非常屈辱和悲痛的,從統治大清東西南北的龐大帝國,到最后被囚禁紫禁城,以及被趕出皇宮淪落為日本偽滿洲的傀儡,便是他們整個近代史的遭遇,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這都是屈辱史。
但是,對于漢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場闊別已久的,可歌可泣的偉大民族復興史!
1、清朝封禁全國
在此之前,我們經歷了清朝200多年的高壓統治,全民識字率不足1%,1909年清政府統計全國“粗通文墨者”僅300萬,當時全國人口約4億,識字率約為0.75%。
還有有觀點認為,清朝光緒末年全國識字率可能連0.5%都達不到,這是根據清政府預備立憲計劃中,關于提升識字率相關規劃推測得出。此外,清朝道光年間有記載顯示某些地區5000多人中“沒有一個人會寫自己名字”,識字率不足千分之一。
在全球都在發展的重要時期,清政府執行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禁止國民與外界有任何接觸,派遣軍隊封鎖邊關和沿海地區進行人口圈禁。
尤其是東北封禁政策,也叫”禁關令”,嚴禁民眾進入滿洲的“龍興之地”進行墾殖和移民,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造成嚴重的政治、軍事戰略失誤,對近代東北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
清政府自己都說過,在他們入關之后東北地區人煙絕跡幾乎成為了無人區,清朝還修建了規模龐大的柳條邊,也叫滿洲長城,隔絕東北與其他地區的所有聯系。
清朝除了禁止民眾進入東北,也禁止民眾進入西北,在西域天山南路,出于分而治之的目的,清朝實行民族隔離政策,只設立換防軍,嚴格限制民眾流入,嚴禁內地人口遷入西域開墾居住。
直至道光十年還一再重申,內地民人出關如無照票一經查獲,“即行拿解治罪”,嚴懲不貸!最終導致西域地區千里無人煙,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造成了嚴重的限制和阻礙。
除了東北禁令,西北禁令,還有鮮為人知的西南禁令,清朝在西南邊境(如云南與緬甸接壤地區),嚴禁內地民眾私自前往邊境開墾或定居,對越境者處以重罰。
即便是因生計被迫前往邊境經營的民眾,也需向當地官府登記備案,限制民眾與當地部族及緬甸等國人員的密切往來。
清政府沿邊境山脈、河流設立關隘、汛塘(基層軍事據點),派駐士兵巡邏,形成物理隔離帶,防止人口隨意跨境流動,建立防范嚴密的邊防軍事體系。
尤其是清緬戰爭期間,更是動員數萬大軍在西南地區實施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封禁政策,斷絕西南民眾與周邊各國的人口來往,對中華民族在中南半島的發展,造成嚴重破壞!
除了東北禁令,西北禁令、西南禁令,還有最臭名昭著的沿海禁令,清政府實行嚴厲海禁,順治年間頒布“遷海令”,強令沿海居民內遷,嚴禁出海,自然也完全禁止向包括南洋在內的海外移民。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規定“凡商船照舊東洋貿易外,其南洋呂宋、噶喇巴等處不許前往”,并嚴禁沿海居民“偷渡”至南洋,已在南洋的漢人也被要求限期回國,否則“不得復歸故土”,對中華民族在南洋的發展,使得南洋眾島白白流入他人之手,這是不是看著很熟悉?
清朝所實施的這一系列人口限制禁令和隔離政策,既阻礙了民眾向邊疆地區的移民和擴張,也限制了民眾獲取海外生產技術的渠道和學習機會,還導致海內外百姓之間無法取得聯系,使海內外的無數炎黃子孫陷入天人兩隔,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無法團聚,無法相通的悲慘命運。
直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爆發,一切開始迎來了轉機,來自歐洲的軍隊屢次將清朝的中央八旗軍一舉消滅,這導致清政府不得不緊急調用更多地方八旗奔赴戰場,尤其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北京近郊地區爆發八里橋戰役,滿洲八旗軍被打的幾乎全軍覆沒,連續多次的全軍覆沒使得清政府陷入無兵可用的災難當中。
至此,漢軍崛起,諸位接下來可以好好了解一下,漢人以自己的軍隊支撐架空清朝王室以后,我們迎來了哪些生機,在這里希望諸位明白,清朝八旗軍和清末漢軍雖然同屬清軍,但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很多人在這方面混淆視聽,是愚昧無知。
2、李鴻章解禁全國
1870年,李鴻章依托自己的淮軍班底擔任直隸總督之職到1895年,長達25年之久,直隸總督是清朝“疆臣之首”,管轄京畿要地(今河北、天津及北京周邊),直接負責京師安全,手握直隸綠營及淮軍主力,掌控北洋水師,其淮軍部隊取代滿洲八旗軍,成為清朝實際的國防力量,以及清朝實際的控制人和執政者。
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淮軍被某些人出賣和貽誤戰機,忙著過60大壽,導致全軍覆沒,滿洲八旗才重新奪權,直接導致李鴻章被迫下臺,以后我會講。
那么,在這25年的時間里,由漢人統領的駐軍和執政的地方督撫,都取得了哪些豐功偉績?
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后,強調東北防務關乎全局,為加強東北防御,下令淮軍部隊駐軍東北地區,全面解除了東北禁令,正式開禁放墾,鼓勵移民東北,東北地區在封控和沉寂百年后終于迎來了新生!
淮軍推動的東北開禁和移民政策,為后來東北人口的迅猛增長、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使荒無人煙的東北地區在短時間內,便成為全國人口重地和工業重心!
除此之外,以魏光燾為代表的湘軍領袖在1884年新疆建省后,率領大批湘軍駐軍西北,守護一方百姓避免遭到宗教報復的威脅以外,還打破了滿洲八旗長達一百多年的西北移民禁令,并擔任首任新疆布政使和新疆巡撫,主持新疆事務數年。
他在任期間采取多項措施鼓勵移民,對新疆作出了諸多重要貢,制定《新疆屯墾章程》,吸引大批民戶前往屯墾。
如1887年新疆各縣就安插屯墾居民多達兩千戶以上。分劃伊犁各地歸旗屯、民屯各六萬余畝,魏光燾通過湘軍武力震懾西北回教,頂住壓力廢除伯克制度,將權力從穆斯林自治地區,改歸漢化為地方政府,建立起縣、郡、州、府管理體制!
在漢軍全面控制清朝的這25年里,不僅是西北和東北在漢軍的保護下涌入數百萬移民開墾,西南地區以及臺灣地區,乃至整個南洋地區,漢人的種群都全面盤活!
例如,在湘軍消滅西南割據政權的杜文秀伊斯蘭國后,湘軍將領主導招民墾荒,鼓勵湖南、湖北等地移民遷入西南地區。
清朝西南禁令被廢除,大批漢人移民開始遷入西南,將漢文化(如語言、習俗、農耕,工商技術)在西南地區進一步傳播,有力的推動了西南各族的文化交流。
與此同時,李鴻章命令淮軍將領劉銘傳等人率軍進駐臺灣島。臺灣曾經在施瑯攻下臺灣后,清政府頒布渡臺三禁令:欲來臺者須在原籍地申請渡航許可證,未經批準渡臺者嚴懲;渡臺者不準攜帶家眷,已在臺者也不得招致家眷,禁止民眾渡臺。
然而隨著淮軍駐軍臺灣,渡臺令被徹底廢除!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后,淮軍劉銘傳擔任第一任臺灣巡撫,被譽為臺灣近代化之父,在他的鼓勵和號召下,大批沿海移民涌入臺灣,據記載,僅1886—1890年間,每年從閩粵渡臺的移民就要達數萬人!顯著增加了臺灣的漢人種群比例,一舉鞏固了漢文化在臺灣的主體地位。
在李鴻章執政時期,漢人移民南洋人數眾多,大致有數百萬之多!1880年代,李鴻章宣布承認海外移民,允許國人自由向海外移民,并給予領事保護,支持漢人向南洋地區移民的同時,甚至提供江南制造局生產的武器為其自衛武裝,以免遭到迫害,移民潮在這一時期進入巔峰。
李鴻章認識到南洋華僑的經濟實力,積極呼吁華僑回國投資或參與洋務企業,他成立和主導的洋務企業(如輪船招商局)大大便利了沿海民眾出洋的交通條件,為民間自發移民和海外華僑歸國投資提供了巨大便利,使海內外華人歷經千辛萬苦和百年艱辛,終于得以重聚和回家祭祖!
據相關統計,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華人數量從1860年的22萬增至1900年的53.7萬。在中南半島的緬甸地區,華僑也從1861年的1萬人增至1891年的5萬。整體來看,到1890年南洋華人約有300萬,1906年達到400萬之眾!
所以,1840年開始的中國近代史,究竟是屈辱史還是復興史?多達上千萬漢人在這一時期得以闖東北、闖西北、闖西南、入臺灣、下南洋,向全球擴張,如果這都不是民族復興,那什么才是民族復興?
李鴻章還曾組織幕僚,建立如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金陵機器制造局、天津機器制造局、輪船招商局、保險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天津電報總局、天津武備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官派留學堂、北洋海軍、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湖北開采煤鐵總局、中國通商銀行等眾多機構,以及唐胥鐵路、津沽鐵路、關東鐵路、京漢鐵路等交通樞紐,中國近代化的一切強國運動,包括后來的東南互保、保存漢軍有生力量、支持辛亥革命,以及北洋政府、都能從李鴻章家族找到影子,但是卻因為保民族而不保大清國,不忠于滿清,遭受一系列非議和詆毀。
可恨的是,后來甚至有穆斯林群體造謠李鴻章是共濟會的,可笑的是,有人對此還深信不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