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情往來中,有一件無法避免,又令人頭疼的事——送禮。
說送禮無法避免,是因為這是人與人建立關系與聯系的一種常規方式和途徑。
說送禮令人頭疼,則是因為送禮講究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即送禮的對象以及目的,決定了禮物的選擇、送禮的方式、送禮時的說辭等等。
送禮送好了,送巧了,那是事半功倍,皆大歡喜;送不好,送不巧,那就是事倍功半,弄巧成拙。
而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關于“送禮”這件事,就有一段極具參考意義的劇情李鴻章給大太監李蓮英送禮。
那么晚清名臣李鴻章是如何送禮的呢?他又給慈禧寵信的大太監李蓮英送了什么呢?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天,奉召回京來商討北洋水師事宜的李鴻章,按規定的時辰來到了養心殿外,等待慈禧與光緒的召見。
就在李鴻章背著手站在殿外踱步,等候傳召旨意之際,李蓮英出現了。
一見李鴻章,李蓮英就滿臉堆笑地說道:
“哎呦,是中堂大人啊,好多日子不見了,我這兒給您請安了。”
說罷,李蓮英就給李鴻章行了個打千兒禮。可還沒等李蓮英行禮的動作做完,李鴻章就趕忙彎腰將李蓮英扶了起來:
“公公這就生分了。”
按兩人的級別,李鴻章其實是受得起李蓮英的禮的。可在官場,除了級別之外,還有另一套評判的標準——這個人的影響力。
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人的級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個人的背后站著誰,又能影響什么級別的人做決定。
這也是為何會有“京官大三級”的說法。
而李蓮英作為晚清大內總管,慈禧太后最倚重信任的大太監,他能影響誰的心情與決定,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李蓮英的這個禮,李鴻章不敢托大的坦然受之。
畢竟,李蓮英行禮是規矩,而李鴻章不敢受禮亦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同時我們注意一下,李鴻章打斷李蓮英行禮時的說辭——沒用“不敢”,而是用了“生分了。”
相對于前者,后者的好處在于,既避免了因“不敢受禮”而造成“附小做低”之態,還在無形之中還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過場走完了,接下來便到了送禮的環節。
在進京之前,李鴻章特意為此次覲見準備了兩件禮物:
一是送給慈禧的一只會說“太后萬壽無疆”的鸚鵡;另一份禮物,則是為眼前的李蓮英準備的。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李鴻章雖不確定會與李蓮英有單獨相處的機會,但為防萬一,他還是做足了準備。
于是寒暄過后,李鴻章指了指李蓮英的腳,關切的問道:
“腳氣好點了嗎?”
李蓮英回道:
“哎呀,還是癢,癢得厲害。小聲點,別讓里邊聽見,太后啊,膩歪這個。”
這一問一答,間接說明了李鴻章與李蓮英私下的關系還不錯。否則李蓮英有腳氣,這種帶有一定私密性的隱事,李鴻章豈會知道?
當然,所謂的關系不錯,也只是暫時不錯罷了。
在官場,最牢固的關系不是同事,而是利益共同體。從這一點來看,李鴻章與李蓮英并不符合。這就意味著,一件小事,一個舉動或是一句話,就足以摧毀這段看似不錯的關系。
而這就是李鴻章要給李蓮英送禮的原因。畢竟,送禮本身就是維系關系的一種方式。
那么李鴻章送給李蓮英的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回到劇情。
李蓮英抱怨完腳氣病之后,李鴻章先是附和著說了兩聲“知道”,隨即從衣襟里掏出一個小玻璃瓶,笑著遞給李蓮英:
“所以呀,我自己給你送來了。不然吶,我早就讓下人給你送進宮來嘍。”
言外之意:
我知道你有腳氣病,且清楚你不愿意讓別人知道,所以我本可以讓下人來送,卻選擇親自給你送過來。
這說明什么?
這說明我李鴻章既懂事又有分寸,還時刻站在公公您的角度,為您著想。
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以李鴻章當時的地位與權勢,有必要如此討好李蓮英嗎?
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李鴻章此舉并非是在討好李蓮英,而是以自身為出發點來規避風險。無論是職場還是在官場,都要盡可能的與領導的身邊人搞好關系。
至于目的,倒不一定是為了讓其在領導面前為你美言幾句,更多的是為了避免其在關鍵時刻捅你一刀。
有時候只需一刀,結果就是萬劫不復。
對此,沉浮宦海幾十年的李鴻章心知肚明。
看著李鴻章掏出來的小玻璃瓶,李蓮英沒有絲毫推辭,十分自然地接了過去:
“都是洋字碼,我看不懂。”
“大英帝國來的。”
“好家伙,這什么呀?酒嗎?這一兩口也就喝沒了。”
“抹在腳上就不癢了。”
李鴻章送給李蓮英的是什么,到此一目了然一瓶腳氣藥水。
而這便是李鴻章送禮的第一個正面示范:
對于送禮,一些人存在一個誤區:禮物越貴重越好。可實際上,所送之禮更講究投其所好,送其所需。
貪財者,錢為佳;
拮據者,實惠為佳;
富裕者,奇為佳;
什么都不缺者,用心為佳。
顯然,李鴻章送給李蓮英的禮物,就屬于“用心”的范疇。
而且李鴻章“用心”的點很有意思——李蓮英的腳氣病。這種事在一般人看來,是無傷大雅的小事,根本就不會記在心上,即便知道,也絕不會想到送禮時送瓶腳氣藥水。
可往往越是小事,越能體現用心的程度,也越能彰顯對收禮者的重視。
當然還是那句話,送禮講究因人而異,因目的而異。
畢竟,李鴻章給李蓮英送禮,不是有所求,更不涉及交易,只是在維系關系罷了,在這種情況下,一瓶“萬水千山”帶過來的腳氣藥水,足以達成這個目的。
若是其他情況,那就另當別論了。
見李鴻章帶來的竟是一瓶腳氣藥水,李蓮英一臉恍然大悟,隨即感嘆了一句:
“還是中堂大人惦記我,為這么點小事千山萬水的。”
從李蓮英的反應可以看出,對于這份禮物,他十分滿意。
能不滿意嗎?
堂堂大清朝的中堂,不僅把他的腳氣病記在心上,還為此巴巴的給他弄藥,換做誰這份情都會心甘情愿的承下。
而為了避免顯得過于刻意,李鴻章又順著李蓮英的話勢,給送禮一事做了一個注解:
“哎,公公的事怎么能說是小事呢?公公的腳好好的,把太后伺候得好好的,咱們的福分就有了。”
李鴻章的這段話,直接把“送禮”一事,上升到了出于對慈禧的一片“忠心”上。
這樣一來,不僅給足了李蓮英面子(你好太后才好),還間接向慈禧表了忠心,而李蓮英也有了正大光明收禮的理由。
而這便是李鴻章送禮的第二個正面示范:
送禮講究“師出有名”。
所謂“師出有名”,是指要為送禮這一行為找一個合適的名頭。
有了合適的名頭,既能避免突兀與尷尬,還能讓收禮的人心甘情愿的收下,進而降低禮物被拒的風險。
送禮送禮,禮物得送得出去才行。
這一點,李鴻章顯然做到了。
而見李鴻章如此說,李蓮英當即予以了肯定和認同:
“好,中堂大人這話說到家了。”
到此李鴻章給李蓮英送禮一事,完美落幕。
最后我們再思考一個問題:
李鴻章給李蓮英送禮,究竟送的是什么?
不是那瓶腳氣藥水,是態度!
以李蓮英當時的身份地位,難道真的弄不來一瓶腳氣藥水嗎?
自然弄得來。
李鴻章其實也知道,李蓮英并不是真的缺他的這瓶腳氣藥水。而他之所以要送,只是在借送禮來表達一個態度:我李鴻章雖然位高權重,但我并沒有輕視你,我很重視你李蓮英。
而這才是讓李蓮英真正滿意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