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中國社交媒體上有很多人工智能生成的懷舊之情。
德國table.media網站7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大童”審美為何席卷全球流行文化 玩偶拉布布在全球的成功表明現代中國的審美不僅已在全世界流行,甚至能夠引領國際潮流。泡泡瑪特是這一成功案例背后的推動者,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消費品牌之一。德國首家泡泡瑪特門店將于7月底在柏林的一家購物中心開業。對于中國的軟實力建設而言,這種(大人的童真經濟)無疑是真正的流行文化亮點。
其核心策略類似于“韓流音樂”、日本的“凱蒂貓”,兼具趣味性與嚴謹性的設計,搭配有針對性的線上營銷活動,以及對本土粉絲文化的深刻理解。正因如此,泡泡瑪特(這類中國)品牌才不會輕易被復制。它們屬于一個有機的美學生態系統。在此案例中,是由一些中國品牌(如“引爆時空”潮玩、“52TOYS”等)共同構建的美學系統。如今,中國消費者非常重視正品。如果外國品牌想利用這一趨勢,并通過可愛的玩偶提升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就應該考慮這一點。特別是中國年輕人,已摒棄山寨品。
任何活躍于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例如微博、小紅書或抖音)的用戶都知道,成人與孩子結合型的“大齡兒童產業”發展趨勢在中國比在歐洲更為強勁。越來越多的中國成年人開始喜愛傳統上被認為是兒童或年輕人專屬的那些產品或活動,比如喜歡收藏手辦、動漫、樂高(常融入本土元素)、趣味時裝,以及具有青少年審美特質的流行明星。
網紅、明星和網絡社區助推“大童”文化在中國社會被廣泛接受。至少在上海這樣的大一線中國城市,人們不再羞于在背包上面掛玩具,相反,潮玩成了價格親民的身份象征。
這一消費趨勢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社會變遷,人們越來越渴望回歸更加簡單的生活。在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里,人們對安全與保障的需求,反映在“中式夢核”等復古審美潮流以及“懷舊”“童年回憶”“小時候”等話題標簽上。這些標簽展現出一個理想化的場景:游樂場、冰棍攤、電視動畫片與電視之夜等。而伴隨智能手機長大的中國Z世代對此幾乎沒有親身體驗。
此外,“丑萌”美學也在興起。這可以被解讀為對“不完美”的接納,一種對(過高)社會期望的拒絕。(作者法比安·佩爾奇,劉長煌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