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品牌的手術支架,專家操作成功率可達70%,普通醫生僅50%。"強聯智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聯智創")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秦嵐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向記者描述神經介入手術的殘酷現實——在腦動脈瘤等生死攸關的手術中,材料相同,效果卻天壤之別。
過去十年,中國神經介入醫生從幾十人擴至數千人,但頂尖專家仍屈指可數。三維空間想象力和復雜血管塑形技術構筑了難以逾越的壁壘。醫生們深陷反復試錯循環:導管塑形不理想,退出重來;術中導管支撐不穩,材料脫落,手術只能終止……患者輕則需二次手術,重則面臨20%的復發風險。
錨定行業硬核痛點
在強聯智創的實驗室,手術流程被層層解構。秦嵐團隊發現:決定一臺神經介入手術成敗的關鍵步驟,往往只有1—2個。而最致命的痛點,正是醫生徒手難以駕馭的"導管塑形"。
人腦血管如盤根錯節的藤蔓,導管需在迂曲路徑中一次性精準到位。塑形偏差1毫米,輕則反復操作刺激血管痙攣,重則捅落斑塊或戳破血管。傳統方式依賴醫生在腦中完成三維轉換:將血管影像轉化為導管形狀,再反推塑形鋼針的彎折角度——這恰是多數醫生的"技能天花板"。
"頂尖專家靠天賦和多年訓練才能掌握,普通醫生可能一輩子都跨不過這道坎。"秦嵐坦言。強聯智創的解法是用物理建模+AI仿真技術,計算出與患者血管完美貼合的導管最優形態,精度遠超人手。
算法方案需落地為精準動作。強聯智創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塑形手指",解決了人手無法企及的精細操作難題。這只機械手指能在360度空間自由旋轉,以微米級精度彎折塑形針。相較醫生在手術臺上憑經驗反復調整,機器人確保導管一次塑形成功,到位后穩定支撐,為后續支架釋放筑牢根基。
技術攻堅背后是艱難的國產化突圍。秦嵐透露,早期關鍵電機依賴進口,采購周期長、供應鏈脆弱。團隊歷時兩年完成核心部件國產替代,如今設備國產化率已達100%。"機械手指雖然體積小巧,但內部空間布局需要精密計算,僅旋轉機構就迭代了7個版本。"
AI輔助手術規劃成功率超94%
秦嵐介紹,平臺利用先進的算法和軟件,能夠輔助醫生進行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手術規劃。以微導管一次性到位成功率為例,在AI輔助下,中年資醫生的成功率可從通常的50%提升至94%以上,高年資醫生也能從76%提升至96%以上,有效消除了醫生年資之間的差異。這一成果意味著,原本只有少數高水平醫生能夠完成的復雜手術,現在更多醫生借助AI技術即可操作,為手術下沉到基層醫院提供了可能。
秦嵐稱之為"手術平權":"AI把復雜步驟標準化,讓基層醫生也能作出專家級效果。"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提升了手術成功率,還推動了手術診療方式的升級迭代,使醫療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除了手術規劃,強聯智創的AI技術還在輔助診療關鍵決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秦嵐表示:"我們希望通過AI來輔助關鍵治療決策的選擇,針對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治療方案,輔助決策到底該保守治療,還是該手術治療,讓患者獲得精準的診斷和治療。"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強聯智創多年來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天壇醫院、上海華山醫院、長海醫院等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和知名三甲醫院展開深度合作,開展了一系列課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資源。通過這些數據,AI的大數據預測模型能夠綜合年齡、性別、癥狀、有無家族史、影像表現等多維度信息,準確判斷病人處于腦血管病的穩定期還是高危期,從而為臨床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相比醫生單純憑借經驗判斷,AI的診斷結果更加精準。
從實驗室到手術室的跨越
早期技術路徑屢屢碰壁:嘗試過AR輔助塑形,終因精度不足放棄;探索3D打印導管,成本與實用性難以兼得。核心突破依賴底層技術的成熟——快速血管仿真建模得益于AI算力飛躍,精密機械手指則靠國內供應鏈逐步實現國產替代。
目前,強聯智創已有兩個產品通過了國家藥監局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其中,核心系統UKnow?手術計劃軟件已獲批全國首張"AI+治療"創新醫療器械三類證,這一產品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完成"手術方案",如同為醫生提供了一個智能助手,極大地提高了手術的精準性和效率。
另一個全國首個"AI+決策"的產品臨床試驗也已完成,預計今年內獲證。從商業化準入到商業化落地,強聯智創正積極推動AI醫療技術在實際臨床中的廣泛應用。
秦嵐表示:"把難做的手術容易化,讓復雜的手術不再成為個人‘專利’,讓更多年輕醫生掌握手術技巧,推動基層醫療水平提升,這是強聯智創創立的初衷。"公司接下來將繼續投入更多資源,不斷升級原創技術、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將更多AI技術與醫療場景深度融合,促進醫療行業向智能化轉型和升級。
AI對醫療行業的改造遠不止于技術層面,更在重構診療標準體系。談及行業未來,秦嵐指出,醫療AI已進入"深水區"競爭,技術硬實力、數據壁壘、臨床驗證能力構成三大核心競爭力。"當AI能精準預測患者術后三年復發風險,當機器人手術系統實現亞毫米級操作,整個神經介入行業的規則都將被改寫。"她透露,強聯智創下一代產品將引入術中實時導航功能,計劃2025年進入臨床驗證階段。
2024年北京醫藥健康產業整體規模達1.06萬億元,一批前沿技術企業及創新醫療器械、創新藥涌現。近日,北京發布"人工智能+醫藥健康"三年行動計劃,目標到2027年構建創新與應用并舉的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建成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應用高地和產業聚集區。文件在保障措施中專項部署"加速創新產品新增醫療技術服務項目立項、產品定價、入院結算",直指AI醫療器械商業化的核心堵點。
"加速審批流程、推動數據共享以及優化醫保支付等措施,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秦嵐稱,創新醫療器械需要雙重認證。2022年軟件取證、2023年底設備下線、2024年初耗材獲批——整套系統完成藥監認證耗時三年。但更現實的關卡是醫保收費編碼空缺。隨著政策優化,創新產品的新增醫療服務收費編碼預計8月底獲批。
北京商報記者 王寅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