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18屆國際歷史地理學家大會開幕式在復旦大學舉行。本屆大會由復旦大學與中國地理學會聯合主辦,以“歷史地理學:多樣性與可持續性”為主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500余位專家學者及師生代表參會。本屆大會恰逢國際歷史地理大會五十周年,是首次通過公開申辦的方式選定主辦單位,也是首次在中國舉辦。
會上正式啟動“環境演變與中華文明形成數據平臺”(試運行)。該平臺是國內首個聚焦環境變遷與中華文明演進關系的綜合性數字展示平臺。依托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評議項目“自然環境變遷與中華文明的歷史演進”和復旦大學一流學科培優行動支持專項“中華早期文明跨學科研究計劃”,該平臺整合多學科數字資源,構建“引用文獻”“成果圖件”“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專題數據庫”五大特色功能板塊。社會大眾可通過以下網址進入“環境演變與中華文明形成數據平臺”:https://timespace-china.fudan.edu.cn/ChinaEvo/#/map-view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從1934年,顧頡剛、譚其驤創辦禹貢學會,標志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正式誕生,到1982年復旦大學成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開啟學科發展新篇章,培養大批優秀學者,復旦大學一直是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重鎮。本屆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既是對中國歷史地理學成就的肯定,更是中外學者深化交流、互促共進的寶貴契機。
國際歷史地理學家聯合會前主席、英國學術院院士、倫敦大學皇家霍洛維學院歷史地理學教授菲利克斯·德萊弗表示,本次大會首創“將中英雙語并列為官方會議語言”的新模式。這是一次大膽嘗試,也完美契合國際歷史地理學家大會所倡導的國際化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陳發虎指出,中國傳統地理學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知識基礎,“地理”一詞在中國民眾日常生活中至少已沿用了兩千五百年。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是中國地理學會最早設立的專門委員會之一,體現了學會對歷史地理學的長期重視,也彰顯了該學科在中國地理學界的重要地位。他期待國際歷史地理學家大會常來中國舉辦,讓中國學者能近距離了解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也讓全球的歷史地理學同行,能有機會直接感受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這對于全球歷史地理的發展來說,是一件美美與共的事。
據悉,7月14日-7月18日,中外學者將在“突出歷史地理學在理解過去的人類-環境互動中的價值”“認知全球各處的多元地理學傳統”“促進歷史地理學領域的相互理解和合作研究”三個主題下開展115場討論。
國際歷史地理學家大會起源于1975年,系國際歷史地理學界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全球盛會。
(通訊員 李怡潔 攝影 李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