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央視曝光了一個藏有劇毒的物品,對于這個物品大家并不陌生,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甚至現在還被你拿在手中。
九塊九還包郵的手機殼,聽下來確實很吸引人,就在大家認為自己淘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時,卻不知道自己的健康正在被一點點侵蝕,我們手中的手機殼很有可能是無良商家用工業廢料甚至醫療垃圾制作而成的。
當我們聞到新手機殼散發的塑料味時,卻不知道那正是里面的有毒氣體在向外散發。
央視近日曝光,一款售價僅9.9元包郵的手機殼,被懷疑與一起腎功能衰竭病例有關,雖然官方仍在調查,但這一消息無疑觸動了無數人的神經。
這隱藏在背后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手機殼行業不需要大規模的建設,廠家只需要花幾千元購買模具,就能開始批量生產,幾乎不需要任何資質審核,也沒有嚴格的安全檢測,商家只要在網上下單,很快就能拿到一車貨,然后以低至幾元的價格鋪向市場。
因此,不少小作坊為了在激烈的價格戰中生存,用盡各種手段壓縮成本,最常見的做法,是將回收塑料重新加熱注塑,這些回收料來源五花八門,既有電子垃圾的塑膠外殼,也混入了醫療廢棄物的塑料制品。
它們只經過簡單的清洗和粉碎,就會被加工融化,然后流入到模具中去,瞬間就變身成“新”手機殼。
而這些再生塑料,往往含有大量有毒化學品,塑化劑、重金屬、多環芳烴,統統潛藏其中。塑化劑主要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它會揮發到空氣里面再通過皮膚或呼吸進入人體,長期累積后,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發育傷害尤為明顯。
許多消費者發現,拿到新手機殼后,刺鼻的塑料味會久久揮之不去,這可不是普通的氣味,而是工業級原料和各種材料混合后產生的毒氣。
專家指出,過度接觸鄰苯二甲酸酯,可能導致性早熟、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甚至損傷生殖器官。
更嚴重的是,這種物質與重金屬的聯合作用,增加了慢性中毒和身患癌癥的可能,它們就像潛伏的殺手,悄無聲息地一點點侵蝕我們的身體,卻往往難以及時察覺。
價格是最直接的證據,使用正規原料的成本較高,每噸賣下來需要上萬元,而回收廢料噴上廉價染料后,每噸成本卻不到三千元,如此巨大的利潤空間,讓一些廠家甘愿鋌而走險。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質量的液態硅膠和TPU材質,幾乎不存在揮發異味,摸起來手感柔韌且有彈性,這些材質在制作過程中會經過嚴格的環保和安全檢測,確保所含化學助劑、重金屬以及塑化劑含量都在安全范圍之內,因此價格通常較高,至少要幾十元起步。
我們平時在選購時,可以多留意以下幾點,如果手機殼有聞起來刺鼻的味道,讓人忍不住皺眉,就要提高警惕,或者觸感過于黏膩或者表面上色不均勻,也極可能是劣質染料。
并且還要檢查邊緣是否光滑,多余的毛刺和按鍵卡頓的問題,不僅影響使用體驗,也暗示工藝粗糙,原料可疑。
手機殼的用料安全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卻常被我們忽視,在追求時尚的同時,不妨給自己多一些防護,盡可能去選擇有品牌保障、可以保證售后服務的產品,如條件允許,還可以查看材質合格證或檢測報告,盡量避免一分錢一分貨的低價陷阱。
生活本就講究細節,今天的你也許只是在意手機殼的顏色和款式,卻沒想到它也可能成為健康的考驗,與其等到問題爆發后追悔莫及,不如在購買之前,對產品規格多一點了解,少一點貪便宜,畢竟與其用健康換取一時的省錢,不如用安心換來長久的平安。
每天手機貼身相伴,如果殼子質量不過關,再潮的款式也可能埋下健康隱患,最穩妥的辦法是認準標準。
如果手機上有“食品級硅膠”字樣,更是一個加分項,國家標準GB?4806.7?2023明確規定,用于與食品接觸的塑料,必須嚴格受控,化學物質不得超標。雖然手機殼不是食品容器,但同樣會長時間貼膚,應優先選取符合該國標的材料。
很多品牌還會提供第三方檢測報告或質檢合格證,購買前可在官方渠道查詢真偽,或向客服索取檢測結果,我們可以多關注電商頁面的用戶評價,特別是關于味道和耐用度的反饋。
在外觀與價格吸引你的同時,不要忽視我們的健康,這個更值得我們用心。挑對材質、認準標準,既能讓手機更時尚,也能為自己多一份安心。
新買的手機殼,無論多貴,都先用清水洗一遍,再放到通風的地方晾幾天通風散味,這個簡單的動作,能讓一部分有害物質提前揮發。
下一次,當你把手機握在手里,感受到的不只是它的溫度,還有一份安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