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5
網傳"三名黃岡高中生赴西雙版納后失聯"的消息,持續引發關注。湖北警方16日下午發布通報稱,經核查,家屬反映情況基本屬實,已立案偵查,正會同相關部門全力查找。
其中一名高中生的母親近日在網絡發布求助視頻稱,6月份,孩子在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前往云南西雙版納,疑似在邊境地區失聯,手機最后定位地點位于緬北。直到6月26日也沒能聯系上,然后就去報了警。
據她透露,兒子此行情況一直瞞著家里,微信不回、電話也不接。僅有的一次通話中,兒子說在車站,很吵,等到安靜的地方再打電話過來,但是不久就失聯了。后來從另一名失聯高中生的家長那里才了解到,孩子們結伴去了云南。他們在某社交平臺上結識了一個"大哥",聲稱去云南送一趟犀牛角可以拿到高薪,三天就可以回家。于是三個同學就約了一起去,目前也都是失聯的狀態。
湖北警方發布的通報顯示,經核查,三名高中生于6月25日結伴抵達云南西雙版納,6月27日與家人、朋友失去聯系,發送位置顯示在境外。6月27日接報警后,黃州區公安分局立案偵查,成立專班趕赴云南開展工作。目前,公安機關正會同相關部門全力查找。
據不完全統計,這個暑假,疑似在緬甸失聯的高中生,至少還有兩個。他們分別來自安徽廬江和陜西漢中,一個18歲,一個19歲。綜合警方和家屬提供的信息來看,兩人失聯前 都在通過網絡尋找工作;失聯前都沒有與家人有效溝通去向;移動路徑上,都是途徑云南前往了緬甸。漢中失聯高中生的家屬,還接到了自稱是"在園區內工作"的"緬甸人"的電話,被索要高達20萬元的贖金。目前,警方正根據線索全力尋找孩子的下落。
以"送犀牛角"為代表的網絡高薪招聘、失聯前的最后定位在緬北、高達數十萬元的贖金……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匯總在一起,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些失蹤的高中生,已經成為緬北電信詐騙的又一批受害者。
令人談虎色變的緬北電信詐騙,是公安機關近年來的重點打擊對象。最新統計顯示,自2023年7月以來,中緬雙方通過警務執法合作和一系列打擊行動,累計抓獲了5.7萬余名中國籍涉詐犯罪嫌疑人,徹底摧毀了臭名昭著的緬北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團,臨近我邊境的緬北地區規模化電詐園區也被全部鏟除,從而帶動了全國電信網絡詐騙立案數和損失大幅下降。
然而,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看到,緬北電詐犯罪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一方面,犯罪集團活動的地點正逐漸從緬北向老撾金三角、柬埔寨 戈公省等地轉移,這些地區的地形更為復雜,監管更為薄弱,使得犯罪行動越來越隱蔽;另一方面,電信詐騙分子更多使用社交媒體來發布所謂"高薪招聘"信息,還會使用AI合成、聲紋克隆等技術進行偽裝,詐騙手段也越來越"花樣翻新"。
值得一提的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群體,正在成為電信詐騙犯罪分子精準圍獵的對象。犯罪分子對他們的心理特點、認知短板、行為習慣和日常需求等,進行了深度研究和把握,從而"量身定制"了種種騙局。比如,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上較為常見的"暑期兼職""游戲代練" 等信息,背后可能就隱藏著電信詐騙的陷阱。
針對這些新情況,該如何有針對性地加強打擊行動?高中生這一群體又該如何加強自身防護?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南亞問題學者鮑志鵬表示,相關案件的發生,說明電詐集團的猖獗沒有“低頭”的趨勢,更展現出全社會在青少年保護鏈條上的深層裂痕。各方信息顯示,電詐集團的犯罪技術手段正在不斷迭代升級,詐騙平臺、詐騙手段也日益多樣化,這些都給跨境執法工作增加了難度。同時,犯罪集團編織的“高薪神話”"暴富神話",都是精準圍獵年輕群體的套路,讓他們防不勝防。針對這些情況,一方面,需要家庭和學校加強反詐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網絡平臺在內容審核、風險預警、用戶保護等方面提升主體責任。總之,根治電詐毒瘤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國一域之事。只有從源頭入手鏟除電詐騙局滋生的土壤,才能讓犯罪之手無所遁形,才能為年輕群體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看看新聞記者: 金梅 陳昱卉 游瑋
編輯: 陳昱卉 游瑋
責編: 金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