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許久的威馬汽車突然殺了個回馬槍。
最近,一份名為"新威馬汽車"的白皮書在業內流傳,透露了這個曾經的新勢力品牌即將在8月復產的消息。更讓人意外的是,接盤方深圳翔飛汽車銷售公司直接放出了"三步走"的宏偉計劃:從今年復產EX5/E5開始,到2030年要實現年產100萬輛、營收1200億的"小目標"。這聽起來像極了當年賈躍亭的"PPT造車",但不同的是,威馬這次至少還有現成的工廠和車型。問題是,在這個連蔚來、小鵬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時代,威馬的"復活計劃"到底有幾分勝算?
據悉,威馬的復產將分三個階段推進:今年9月先恢復EX5和E5的生產,目標年產1-2萬輛;2026年產能提升到10萬輛;到2030年則要挑戰百萬輛規模。這個規劃看起來野心勃勃,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處處是坑。要知道,威馬去年破產時的負債總額超過260億元,而接盤方深圳翔飛注冊資本才1億元。雖然白皮書中提到"戰略投資人將持續投資超過100億元",但考慮到寶能集團(翔飛被曝與寶能有關聯)自身也背負著120億元的執行債務,這筆錢從哪里來、什么時候能到位,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產品方面,威馬計劃未來5年推出10款新車,涵蓋從A00級到C級的各種車型。但現實是,目前威馬能立即復產的只有EX5和E5這兩款已經過時的產品。EX5作為威馬2018年推出的首款車型,在當年還算有競爭力,但放到現在的市場上,無論是續航、智能配置還是設計語言,都已經被比亞迪、埃安等品牌甩開幾條街。更不用說威馬還要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它的品牌口碑在破產風波中已經嚴重受損,消費者憑什么要為一個"死過一次"的品牌買單?
深圳翔飛的背景也耐人尋味。天眼查信息顯示,這家成立于2023年9月的公司,背后股東與寶能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寶能汽車自身的處境可謂泥菩薩過江——截至2023年,寶能汽車被執行總金額超過120億元,其打造的觀致品牌早已名存實亡。如果翔飛真的與寶能有關,那么它接手威馬就很可能是"拆東墻補西墻"的資本游戲。畢竟,寶能最擅長的從來不是造車,而是通過汽車項目圈地融資。今年6月,威馬車型突然出現在深圳寶能汽車展示中心,與寶能旗下的悠寶利A3同臺展出,似乎也佐證了這種猜測。
當然,威馬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白皮書中提到,地方政府將直接支持新威馬,這可能是最關鍵的一張牌。溫州基地作為威馬的核心資產,地方政府顯然不愿意看到它變成"僵尸工廠"。如果能獲得地方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再加上威馬原有的生產資質和海外渠道(比如計劃中的泰國KD工廠),或許能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找到突破口。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新威馬必須盡快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而不是繼續炒EX5這樣的冷飯。
威馬的困境其實是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洗牌的縮影。2023年以來,包括天際、愛馳、自游家在內的多個新勢力品牌相繼暴雷,說明這個市場已經進入"拼刺刀"階段。沒有核心技術、沒有穩定現金流、沒有差異化競爭力的玩家,注定要被淘汰。即便是蔚來、小鵬這樣的頭部企業,也在通過裁員、降本來維持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負債累累、品牌受損、產品老舊的威馬想要翻身,難度不亞于"地獄級副本"。
更諷刺的是,威馬當年破產的原因之一就是盲目擴張——高峰時期同時運營三個工廠,年產能超過25萬輛,結果2022年實際銷量還不到3萬輛。如今新威馬一上來就喊出"2030年百萬輛"的目標,仿佛歷史又要重演。或許對深圳翔飛來說,復活威馬只是一場資本運作的序幕;但對消費者和行業觀察者而言,我們更關心的是:這個曾經的新勢力先鋒,到底是真的找到了重生之道,還是只是在演繹一場"僵尸車企"的末日狂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