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463字
閱讀預計16分鐘
作者|拉斐爾·黃 魏玲靈 久保田洋子
編譯|俞欣怡
本期編輯| 朱依林
本期審核|江怡
編者按
本文編譯自《華爾街日報》近期報道,聚焦埃隆·馬斯克及其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遭遇的嚴峻挑戰。文章核心揭示了特斯拉當前困境的雙重根源。第一,特斯拉曾作為 “ 鯰魚 ” 激活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但其產品迭代緩慢、創新滯后于中國本土消費者需求,面臨著被中國本土汽車超越的風險。第二,隨著馬斯克與特朗普公開決裂,馬斯克的地緣政治價值逐漸削弱。特斯拉的境遇,是 “ 市場換技術 ” 時代外資企業命運的縮影。它提醒所有跨國玩家——在中國,政策窗口期稍縱即逝,本土對手的學習與迭代速度遠超想象;一旦供應鏈成熟、需求升級,僅靠先發優勢已難守城池。若不能持續深度本土化創新,又恰逢企業家個人政治坐標與國際關系微妙共振,昔日的 “ 鯰魚 ” 便可能淪為 “ 標本 ” 。特斯拉能否憑品牌底蘊、完全自動駕駛系統( FSD )或儲能、機器人等新故事東山再起,值得長期觀察,也為所有外資企業在華長跑提供了鏡鑒。南亞研究通訊特編譯此文,供各位讀者批判參考。
圖源:網絡
隨著埃隆·馬斯克在美國面臨日益嚴峻的商業和政治挑戰,他在其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市場——中國也遭遇了困境。
曾有一段時間,特斯拉是中國街頭最炙手可熱的汽車品牌,馬斯克也成為中國的座上賓。作為推動本土電動汽車產業的戰略之一,中國政府為借助特斯拉的技術以提升國內競爭力,給予特斯拉大量激勵措施,借力于這些政策,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一路飆升。
但風險始終存在,特斯拉最終可能會被它曾經幫助崛起的對手超越。如今,這一幕正在上演。隨著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睞,特斯拉在華市場份額大幅縮水。與此同時,馬斯克在華盛頓與特朗普決裂,也削弱了他作為中國合作伙伴的形象。
中國消費者表示,特斯拉的產品越來越陳舊過時,不再符合本地口味。如今的中國國產電動汽車配備了特斯拉所不具備的功能,例如可供觀影和游戲的多功能大屏幕、車載冰箱、自拍攝像頭等。比亞迪和電池巨頭寧德時代近期均表示,它們已經成功研發出可在 5 分鐘內充電的技術。
消費者在北京一家購物中心的特斯拉展廳里漠然走過特斯拉汽車。圖源:網絡
特斯拉中國區員工稱,他們曾就產品更新滯后的問題多次向總部反饋,但對方的回應往往頗為遲緩。銷售壓力與日俱增,而特斯拉卻缺乏足夠亮眼的新品支撐,中國銷售人員的挫敗感日益加重。
盡管如此,不少中國消費者仍認可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先鋒的品牌形象。中國政府也仍然支持特斯拉。中國領導層將特斯拉視為外資成功投資的典范,同時也是推動綠色經濟的重要伙伴,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電池等產業領域。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時,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特斯拉的中國業務不應成為反制目標。盡管如此,北京方面尚未完全批準特斯拉所謂的“全自動駕駛(受監督)輔助駕駛”軟件。而這一技術是特斯拉未來在交通運輸領域取得主導地位的關鍵所在,也是中國眾多企業正在努力掌握的技術。
與此同時,馬斯克與特朗普的公開決裂,正削弱他對中國的價值。相關人士透露,今年 1 月,中國官員在華盛頓曾向馬斯克表示,希望他能在中美關系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2023年馬斯克乘坐特斯拉離開北京的酒店。圖源:網絡
但據與中方官員有過溝通的人士透露,馬斯克并未就中方的提議作出回應。隨著他與特朗普的矛盾公開化,北京方面已不再將這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視為具有地緣政治價值的人物,對其也不再寄予厚望。
“特斯拉對中國仍然很重要,”相關人士表示,“但對中國來說,扶持國內企業更加關鍵。”
對馬斯克來說,在與華盛頓政府保持距離、重心放回特斯拉之后,中國市場的成功變得至關重要。中國不僅是特斯拉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市場,也是其最大的生產與出口基地,貢獻了全球交付量的半數左右,還為全球制造體系供應零部件。
隨著馬斯克因與特朗普的關聯導致特斯拉在美歐銷量受挫,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反而愈發凸顯。此外,中國還是馬斯克重點關注的完全自動駕駛、無人出租車等領域的技術試驗田。
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價格較低,特斯拉也因此在中國下調了價格,并計劃在2026年推出一款新的Model Y SUV型號,希望能借此提升在華的銷量。但馬斯克似乎并不愿為中國市場做太多妥協,而是繼續依靠特斯拉在質量、技術上的聲譽維持領先地位。
特斯拉未就此置評。在4月的財報中,公司曾表示,雖然外界普遍認為競爭會削弱特斯拉,但它反而將加快電動汽車普及,最終為特斯拉的長期銷量添磚加瓦。
許多專家仍對特斯拉在中國的前景持悲觀態度。美國企業出入中國時往往風光無限,但隨著本土競爭者發展壯大,政策風向微妙轉向,便難逃被反超的命運。
21世紀初,摩托羅拉由于中方政策要求分享技術并采用華為主導的電池標準,被受政策扶持的中國企業擠出市場。
2023 年,蘋果仍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冠軍,不過目前已被華為及另一家中國品牌超越。后兩者的產品憑借較低價格和豐富功能獲得了消費者認可。此外,政府部門在設備采購上更傾向于選擇本土品牌,同時出臺了支持本土制造商的激勵政策,這讓蘋果的下滑態勢愈發嚴重。
一、形勢緊張
前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高管、現汽車咨詢公司負責人邁克爾·鄧恩(Michael Dunne)表示,“你永遠不要低估埃隆·馬斯克和特斯拉的韌性。”但他也提到,馬斯克可能早已意識到,在中國運營的外國企業都有“保質期”,于是將目光轉向印度等市場,以防中國市場變得“更加棘手”。
鄧恩表示:“在華業務方面,馬斯克可能正處于‘日落’階段而非‘日出’階段。”
2025年5月,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不到4萬輛,同比下降了30%;與此同時,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整體銷量增長了28%。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CPCA)的數據,特斯拉在華市場份額已從2021年初的11%滑落至2025年5月的4%。與此同時,頭號對手比亞迪已坐擁純電、插混合計約29%的份額;智能手機廠商小米一年前才涉足電動汽車銷售領域,目前市場份額約為3%。
《華爾街日報》采訪的多位中國車主表示,特斯拉已不復當年的“科技先鋒”光環,加之官方對其層層設限,吸引力正被迅速稀釋。
34歲的錢陽(音譯)曾擁有一輛特斯拉Model 3,周末常常開出去兜風。但從去年開始,他所在的國有企業出于安全考慮,建議他不要將這輛車停進單位大院。自2021年起,中國國內對公職人員使用特斯拉的情況有所規范,這主要是考慮到車輛傳感器所收集的數據存在安全隱患。雖然特斯拉隨后在中國建設了本地數據中心以緩解顧慮,一些地區也放寬了限制,但影響仍然存在。
最終,錢陽賣掉了特斯拉,用 34000 美元購買了小米 SU7 電動轎車。如今他已經成為了小米汽車的鐵桿粉絲。車內 搭載 “ 小愛 ” 語 音助手,不僅可以開關車門,還能與其他小米設備聯動。 “你知道下班那種累勁兒吧?只要跟車里的‘小愛’說句話,就能遠程把家里空調打開,那感覺簡直太爽了,”錢陽說,“現在特斯拉就跟 iPhone 似的,沒什么新意,也缺那種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功能?!?/p>
“小米 SU7 Ultra”在一場上海車展上展出。圖源:網絡
中國區特斯拉銷售人員則強調,額外配置會降低電池續航里程,并影響加速性能,因此他們鼓勵消費者關注特斯拉的安全記錄。但他們私下也抱怨,要在內部壓力持續上升的情況下完成銷售任務愈發艱難。
一位北京銷售人員表示,他的個人銷售目標從每周銷售四輛車提升到了“每天至少一輛”。過去幾個月,許多同事每天工作時間已從10小時增加到12小時。
2021年初,中國區員工曾向總部遞交報告,指出本地消費者希望汽車能與智能手機無縫連接,并支持更多娛樂應用。而美國總部回應稱,這些功能并非優先事項。
2023年和2024年,中國戰略團隊再次提出這一問題,仍感到被忽視。直到2023年,特斯拉才開始為中國用戶提供包括芒果TV在內的部分本地熱門應用。但與中國本土電動汽車相比,特斯拉能使用的App數量仍然有限。
幾年前,特斯拉曾承諾將設計一款更具“中國特色”的新車,但這一計劃最終擱置。知情人士稱,其原因是公司將其他事項列為更高優先級。相反,馬斯克轉而采取了另一種策略,即通過減配(如移除或降級部分功能)來降低成本,以設計一款更經濟實惠的車型,并使這些汽車能夠更容易地在現有的生產線上進行大規模生產。
部分員工和分析人士對這一戰略表示懷疑,尤其是針對即將推出的新款 Model Y 車型。他們擔心,如果削減配置的新車價格仍然不夠低,特斯拉將更容易被本地對手擊敗。目前,特斯拉最暢銷的 Model Y 起售價為 36700 美元,而比亞迪的競爭車型 “ 海獅 07 ( Sealion 07 ) ” 起價僅為 26400 美元。
二、自動駕駛陷入停滯
特斯拉未能在中國全面推出其“完全自動駕駛”系統(FSD),這也成為一大難題。相比于傳統軟件靠人工編寫預設規則以應對路況,特斯拉的FSD系統則完全由人工智能驅動,通過數百萬段真實道路視頻自學成才。憑借在美國道路數據上的訓練,這套系統已躋身行業最前沿。自2024年初起,美國用戶已可廣泛使用FSD。該系統可以幫助駕駛員泊車、在城市街道和高速公路上行駛,只是目前仍需要駕駛者保持注意,以隨時準備接管車輛。
馬斯克急于把FSD帶進中國,不僅為了賣車,更看重中國每天產生的海量路況數據,并希望通過利用這些數據鞏固特斯拉在全球的技術領先地位。
今年早些時候,一輛特斯拉 Model 3 行駛在了上海的街道上。圖源:網絡
2024年4月,馬斯克親自飛赴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會面,贏得了推進FSD項目的初步許可。然而,他低估了中國法規所帶來的障礙,這些法規要求汽車公司使用當地的駕駛數據來訓練其系統,以證明其車輛能夠安全應對國內的交通狀況。
然而,根據中國法律,這類數據不得出境,這對FSD系統僅在美國訓練的特斯拉構成了巨大障礙。
特斯拉起初曾提議模糊化處理中國道路視頻中的敏感信息。但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所要求傳輸的數據量太大,遠超中方可接受的范圍。
作為備選方案,特斯拉考慮在中國本地展開FSD訓練。但這需要使用最先進的芯片,而這些芯片已因美國出口管制而無法獲得。多方經過近九個月的談判,最終陷入僵局。
就在特斯拉原地踏步時,本地競爭對手已經推出了價格更低、功能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用戶反映,小鵬的旗艦產品 XNGP 具有與特斯拉類似的功能。比亞迪則有一套名為“天神之眼(Eyes of God)”的系統,源自中國神話中的有三只眼睛的神祇,該公司稱該系統能夠在城市道路上實現自動駕駛,且無需過多的人工干預。
中國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在上海展示了其“天神之眼”自動駕駛輔助技術。圖源:網絡
與此同時,百度、小馬智行等中國公司已開始部署大規模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服務。相比之下,特斯拉雖然于6月在美國奧斯?。ˋustin)推出首款無人駕駛出租車,但在中國尚未有類似落地項目。
面對不斷延期的FSD進展,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在2025年2月開始通過無線更新的方式,利用了中國法規中的模糊地帶,陸續推出了一些屬于其美國版FSD包含功能的特性(比如城市導航功能)。當時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在發布重大更新時需要獲得官方批準,而對于較小的更新,他們通常只需通知相關部門即可。
此舉引發了部分監管機構的不滿。隨后監管部門明確規定,車企所有駕駛輔助功能的更新都需事先審批。
特斯拉隨后暫停了更新。但在3月,特斯拉又宣布為用戶提供FSD部分功能的一個月免費試用期,以維持用戶興趣、收集反饋。監管部門再次介入,要求特斯拉停止“把用戶當小白鼠”。
在小米駕駛輔助系統于3月下旬發生一起事故后,中國官方進一步收緊了整個行業的監管力度(編者注: 3 月 29 日晚,一輛小米 SU7 標準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遭遇嚴重交通事故,致 3 人死亡)。
在與特朗普總統公開發生沖突之后,埃隆·馬斯克經歷了其財務狀況最糟糕的一天?!度A爾街日報》的昆廷·韋伯解釋了這一事件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以及投資者而言意味著什么。圖源:法新社、Getty images
三、“鯰魚效應”反轉
特斯拉如今在中國市場面臨的狀況,與疫情前相比形成了明顯反差。當時,特斯拉在華業務的拓展被中國官方寄予期望,希望以此刺激業績不佳的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助力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成長。有觀點曾將特斯拉比作引入沙丁魚群的“鯰魚”,意在激活行業中相對遲緩的部分,促進整體發展。
中國官方為馬斯克和特斯拉提供了廉價土地、低息貸款和稅收優惠。2018年,特斯拉宣布將在上海建設其首座海外汽車工廠,成為首家在中國獨資建廠的外國汽車制造商。在此之后,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迅速增長,并從上海向其他市場大量出口。
特斯拉的進駐也為中國政府帶來了回報,它不僅激發了消費者對國產電動汽車的興趣,還加速了中國本土電動汽車供應鏈的發展。
2020年,埃隆·馬斯克在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的首批特斯拉Model 3車輛的交付儀式上發表了講話。圖源:網絡
不久之后,一些中國汽車制造商開始采納特斯拉的技術,如“一體化壓鑄成形(gigacasting)”技術,這種技術利用高壓鋁壓鑄工藝來制造汽車的框架,將原本需要的數百道制造工序整合為一道,從而節省成本和時間。小米也是效仿這一做法的公司之一。
2023年4月,在上海舉行的年度車展上,中國車企的進步令西方參展商震驚。在疫情期間,西方車企高管鮮少訪問中國,而現在他們發現街道上電動汽車無處不在,產品也遠比他們想象的先進。
上海的戰略咨詢公司 Automobility 首席執行官比爾 · 魯索( Bill Russo )表示,馬斯克當初選擇中國,是看中了這里的低成本和龐大市場,但他沒料到中國會有這樣的反應。魯索進一步表示:“馬斯克沒算到的是,中國企業不僅會跟進,而且很可能比他做得更出色。他犯了所有外國汽車制造商都犯過的錯——低估了中國企業在創新上超越對手的能力。”
四、電池與機器人
馬斯克如今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是類似的局面可能在特斯拉未來倚重的其他新業務上重演。
2025年3月底,特斯拉開始從新建成的上海工廠向澳大利亞出口“Megapack”巨型儲能電池,該產品用于電網級能源存儲。這正是中國官方大力扶持的新興行業之一,寧德時代等多家公司正積極進入這一領域。
馬斯克還希望特斯拉在類人機器人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他曾表示,這項業務未來可能帶來超過10萬億美元的收入。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計劃在美國生產數千臺“擎天柱(Optimus)”機器人,但其設計所依賴的多個關鍵部件,如機器人關節用的行星式滾柱絲杠、機器人手部馬達等,均由中國供應商提供。
中國供應商工程師曾與“擎天柱”團隊協作加班,加速完成設計。知情人士透露,中國供應商的高效生產幫助特斯拉大幅降低了部件成本,甚至在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高額關稅后,特斯拉也未暫停供貨。
2024年7月,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參觀者圍觀了特斯拉展出的“擎天柱”機器人。圖源:網絡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也涌現出一批機器人創業公司,如宇樹科技(Unitree)和智元機器人(Agibot),它們正準備與美國企業展開競爭。而特斯拉與這些中國供應商的合作,有可能加速這一過程。
“只要你拿下了特斯拉的訂單,中國本土機器人公司就更愿意與你合作,”一位為“擎天柱”提供部件的市場經理陳峰(音)表示,“特斯拉可以再次扮演‘鯰魚’的角色。”
在最近一次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上,馬斯克表示,他相信特斯拉的“擎天柱”是當前行業內的第一名。但他也坦言,擔憂未來會被中國超越。
“我有點擔心,排行榜的第二到第十名,最終都會是中國公司。”馬斯克說。
作者簡介:拉斐爾·黃(Raffaele Huang),《華爾街日報》駐新加坡記者,負責報道亞洲的科技企業;
魏玲靈(Lingling Wei),《華爾街日報》駐中國首席記者,《華爾街日報》中國新聞簡報撰稿人;
久保田洋子(Yoko Kubota),《華爾街日報》駐北京分社副社長,負責中國商業新聞報道。
本文編譯自《華爾街日報》2025年7月6日文章,原標題為
Elon Musk Is Running Out of Road in China As Tesla falls behind the local competitors it helped create, the billionaire’s rupture with Trump is limiting his value to Beijing,原文鏈接:https://www.wsj.com/business/autos/tesla-china-elon-musk-0f38940e
本期編輯:朱依林
本期審核:江怡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軍報·14期 |
更多內容請見↓
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